在大清的皇帝当中,溥仪无疑是最为悲催的,没有之一。他不仅是大清的末代皇帝,更因为后来一生的颠沛流离、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困苦,使得他的命运更加凄凉。尤其是在他61岁时,溥仪因病痛折磨,患上了尿毒症,临终前为了能够最后见到一个人,他居然在床上挣扎了好几天,执拗地不肯咽气,直至最后。他渴望见的人到底是谁呢?是他深爱的文秀吗?如果不是,又究竟是谁令他如此牵挂?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01 三上三下,无法割舍的皇位梦
光绪三十四年,溥仪刚刚继位时,慈禧太后在自己亲生儿子一病不起的情况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承帝位。这个决定本来看似正常,因为光绪皇帝无子嗣,而慈禧显然希望通过年轻的溥仪延续自己的权力,继续掌控国家大政。然而命运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两天内,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溥仪突然从一位皇帝继承人变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帝王,国家处于无人治理的困境。慈禧死后,大清的朝廷群龙无首,朝政涣散,甚至连摄政王载沣也无法施加影响,宫中的后宫陷入了一片混乱。
自从溥仪登基以来,由于年幼的溥仪得不到足够的照料和约束,生活极度失调。六岁时,他开始在太监和宫女的引导下,逐渐放任自流。此后,溥仪甚至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形成了无法逆转的坏习惯。有些人认为,溥仪后来的不育问题与这段被放任的宫廷生活有很大关系。再回想当时的情形,原本由慈禧太后严密掌控的皇宫,突然交给溥仪的母亲来管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女性,她根本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宫廷,溥仪在那种环境下,自由放任,出现了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有专家指出,溥仪其实并没有对“家”有明确的概念。三岁时被抱上龙椅,亲生父母也需跪下行礼,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场面如何能让他产生对家庭的认同感?再看他对“国”的认知,在他看来,国家就是拥有权力和享受尊荣的地方。因此,他在年幼时并未感受到“家国”的深刻含义,也很难理解“家国情怀”这一概念。
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代替他宣布退位。对年轻的溥仪来说,这不过是失去了一些日常的荣光——不再上朝,不再听见山呼万岁的声音。紧接着,张勋发动了复辟,但这场闹剧不过是让溥仪再次坐上龙椅,再度体验到权力的荣耀。然而,这一切的荣耀不过是昙花一现,仅仅十二天后,段祺瑞就发动了反击,张勋逃亡,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这便是他第二次的“上与下”。
不久后,冯玉祥的兵变让溥仪彻底失去了皇位,甚至被驱逐出皇宫。从此,溥仪的生活变得漂泊不定。日本趁机接手,溥仪被带到东北,开始了他作为满洲国傀儡皇帝的第三段经历。然而,这段帝王梦也并不长久,苏联在1945年对日宣战,满洲国随之被解体,溥仪最终成为战俘,被押送到西伯利亚的集中营,彻底沦为囚徒。溥仪这次没有机会再退位,因为满洲国本就是伪政权,根本没有“退位”一说,这也算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次浮沉。
02 特赦与艰难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从苏联的集中营转移到中国的战犯管理所,这为他以后重获自由铺平了道路。自此,溥仪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往。1962年,一批战犯得到了特赦,溥仪赫然名列其中。尽管从法律上讲,溥仪并没有直接参与中国人民的鲜血浴,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他所领导的伪满洲国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溥仪还是有罪的。
此后,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每天浇浇花、养养草,算是简单的劳动。但这些改变无法掩盖他内心的苦涩。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被调到文史馆从事清史的研究工作。然而,重返社会的他却面临了巨大的困难。过去的皇帝,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不过是一个被历史遗弃的人。溥仪的生活质量极为艰苦,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这种困境令人深感担忧。
在关怀下,溥仪与北京的一名护士李淑贤结婚。毛主席曾开玩笑说,皇帝也需要“娘娘”,溥仪的婚姻虽然简单,却也是他晚年的一份安慰。然而,由于时局变化,溥仪的身体健康已然堪忧,夫妻关系也很难维系。溥仪的第一任皇后婉容和第二任贵妃文秀都已离开了他。
五年后,溥仪患上了膀胱癌,并伴随尿毒症,身体急剧恶化,多个脏器开始衰竭。临终时,溥仪的身形消瘦,病痛折磨使他看起来异常凄惨。就在他弥留之际,溥仪仍然喃喃自语:“二弟还没来吗?”他的弟弟溥杰从小和他感情深厚,堪称溥仪的知己和依靠。溥仪的病情危急时,溥杰得知后火速赶到医院,终于在最后一刻见到了哥哥一面。两兄弟的深情厚意得以在溥仪临终时得到安慰,算是溥仪最后的心愿得以实现。没等兄弟交谈,溥仪终于平静地闭上了眼睛,画下了他悲剧一生的句号。
03 小结
回顾溥仪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与华夏子孙同呼吸共命运,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在他的一生中,既有无奈的权力游戏,也有深深的个人孤独。而他最终的命运,也让我们看清了那些为权力所折磨的心灵,唯有与百姓共生,才是真正的命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