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征战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能力出众的追随者,其中赵云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刘备善于运用这些有才之士,才能够建立自己的江山,最终称王称帝。赵云不仅勇猛,而且具备出色的谋略,在刘备的事业中贡献良多,始终忠心耿耿,誓死追随刘备。然而,在刘备去世后,他却没有被重用,这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赵云明明忠诚,为什么刘备不愿意重用他呢?
一、偶遇刘备,决心追随
赵云字子龙,出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各地势力纷纷崛起,战乱不断。公孙瓒是幽州刺史,拥有强大的势力且为人公正,很多人都十分欣赏他。赵云也听说了公孙瓒的名声,决定投身于他麾下,为其效力。
某一天,赵云有幸遇到了刘备。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尽管赵云此时已经在公孙瓒手下效力,刘备并没有急于拉拢他,但他们之间的投缘使得两人从此成了挚友。
不久后,公孙瓒的势力逐渐膨胀,然而他也变得傲慢自大,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做事也越来越自私,不再关心百姓的疾苦。赵云心生不满,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公孙瓒的阵营,回到了家中,等待局势变化。
公孙瓒由于过于轻敌,最终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失败,第二次集结军力继续进攻时,再度遭遇失败。此时,赵云决定转投刘备。赵云不仅身手不凡,而且智勇双全,能够为刘备提供战场上的支持,也能在战略决策上为刘备献策,因此迅速成为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
二、为表忠心,七进七出
当时,曹操北方大获全胜,准备南下征讨刘备。刘备绝不会轻易投降,曹操的军队一路追击,最终将刘备逼至长坂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坂坡之战。
在这场战斗中,刘备的妻子和儿子被曹操的军队俘虏,而赵云的任务便是保全刘备家人的安全。赵云不辱使命,多次深入敌军阵营,最终成功救出了刘备的妻子和儿子,这一战成为赵云的传奇——“七进七出”。从这场战役中,赵云展现了非凡的武艺和勇气,能够以一敌百,几乎无人能敌。
赵云不仅救出了刘备的家人,还斩杀了曹军多名重要将领,这一战让刘备深刻认识到赵云的胆识和能力,彻底放下戒心,从此对赵云深感信任。
三、劝刘备却生嫌隙
刘备在成功占领成都后,急于分配胜利果实。他计划将占领的土地赏赐给参与作战的将士们。但赵云却当场阻止了刘备的这一决定,认为应该将土地归还给百姓,否则就会失去民心。
赵云当着众多将士的面提出这一意见,刘备也只能暂时同意,但内心却不太高兴。毕竟赵云当众反驳了他的计划,刘备虽然欣赏赵云的忠诚,但也感到有些丢面子。从此,两人之间开始产生隔阂。
不久后,刘备得知关羽被孙权所杀,愤怒至极,决定亲自出兵报仇。然而当时的刘备已经稳坐江山,东吴的势力正在强盛,刘备的亲信纷纷劝阻他不要仓促行动。但刘备却坚定不移,决心为关羽复仇,丝毫没有考虑到后果。
这时,赵云再次站出来劝解刘备,指出贸然出兵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赵云的立场非常正确,但刘备当时被仇恨蒙蔽了理智,完全听不进赵云的劝告。在刘备看来,赵云此举无异于背叛兄弟,阻止他为关羽报仇。此后,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双方的关系开始紧张。
四、遭冷遇,不被重用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将赵云视为亲兄弟,并对其深信不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对赵云产生了隔阂。虽然赵云的能力和谋略仍然出类拔萃,但在刘备攻打东吴时,赵云并没有被带在身边。
刘备虽然一直信任赵云,但在战争的结果分配上,赵云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即使在刘备临终时,他也特别叮嘱刘禅不要重用赵云。刘禅继位后,才将赵云追封为顺平侯,直到此时,赵云才获得了应有的荣誉。
五、总结
尽管赵云的劝解看似非常合适,但对于刘备来说,这些劝解却成了“出卖兄弟”的表现。刘备是一个非常重视兄弟情义的人,他不愿接受赵云的“背叛”。因此,尽管赵云忠心耿耿,最终仍未得到应有的重用。
其实,刘备在称帝后,已经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也为他后来攻打东吴并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一个人如果过于自负,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那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失败。因此,刘备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成功后更应谦虚谨慎,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