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府兵制最终崩溃,最根本的原因是均田制的破坏。均田制原本是为了保障参与兵役的百姓,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土地来维持生计,并且能够自备战争所需的武器和马匹。然而,随着唐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逐渐加剧,均田制逐渐无法维系下去。武则天必须为唐朝的衰败承担重要责任,唐朝首次土地兼并的高潮正是在她统治时期出现的。正是在武则天时期,均田制陷入了僵化,逐步走向解体。同时,她治理下的财政问题和不合理的封官制度,也使得李隆基不得不放缓对已经僵化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进行改革的步伐。
在此背景下,流民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开元时期,唐朝政府在税收、赈灾及人口安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武则天时期的多次军事失利,尤其是战败割地,使得李隆基不得不四处征战,面对这一系列困境,吏治和寒门问题的影响显得较为次要。可以说,唐朝的危机至少有一半责任应归于武则天。如果当时唐玄宗早逝,肃宗继位,也将不得不面对类似的危机。即使不是安史之乱,其他形式的起义也会爆发。那个时代的唐帝国,实际上就像是建立在薄冰上的一个脆弱政权。 武则天对均田制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武周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极大推动,唐玄宗即便是初期英明,也只能稍加缓解这种局面。李隆基登基后采取措施,抑制豪强,清理田税,并通过半强制手段,购买部分土地作为永禄田。他的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缓解问题,但武则天对均田制的僵化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因为她的篡位,为了政治上的妥协,许多官田以低价出售或赠送给士族,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 皇帝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他们能否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武则天因篡位所面临的政治压力,选择宽松对待土地兼并的问题。为了拉拢士族,她放任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武则天时期,她重用了大量寒门和关东人,而唐朝朝廷却对河北人保持警惕,导致了这些寒门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冲突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武则天开始,唐朝内部的矛盾急剧加深,领土不断丧失,土地阶级的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后来的皇帝能够有所作为,或许能够延缓王朝的灭亡。但实际上,唐朝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长久维持。即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也可能在内外压力下分崩离析。 安史之乱最终平息,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实施了募兵制。唐朝不缺士兵,缺乏的是中央政府嫡系的将领。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之一,是中央政府不再信任武将集团,甚至逼使仆固怀恩反叛,连原本忠诚的朔方军也开始反叛。当时,朔方军相当于唐朝的中央军,而武将集团的叛变标志着唐朝的军事体制已经崩溃。此外,唐朝的统治者如肃宗等,治理无方,玩弄权术,这也使得唐朝的延续变得愈发艰难。总而言之,武则天的统治将唐朝带入了困境,国家的根基几近崩溃。而李隆基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了部分国力,使唐朝回到了李治时期的水平,但他晚年的作为,最终又让国家重新陷入困境。简而言之,唐朝的盛衰与李隆基密切相关,他既是大唐复兴的功臣,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其衰落的责任人。如果没有李隆基的补救,武则天统治下的唐朝可能早已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