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其中包括伯邑考、周武王、周公旦、以及后来的三监等,而他们的母亲都是“太姒”。但在春秋战国的史料中明确提到,战国魏国的先祖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左传》则记载文王有十八子,那么是《左传》的记载不准确,还是《史记》中的“文王十子”有误呢?
周武王去世时年仅54岁,而当时长子姬诵还很年轻,《史记》称他当时还在“襁褓之中”,而《礼记》则说他“幼弱”。因此,周公旦便开始摄政。周武王去世前只有一位女儿——大姬,但在他去世后,周武王又相继生下了四个儿子。周武王在年逾五十时突然有了如此多的孩子,这种情况看起来有些反常,似乎不合常理。
周武王去世后不久,监视武庚的姬周宗族的“三监”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起了叛乱,这场叛乱被称为“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既然周朝已经建立,作为周武王的亲弟弟们,本应是周朝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他们反而与武庚结盟,背叛周朝呢?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一切的解释显得有些复杂和不合理。
实际上,《史记》中对西周初期历史的记载,看似能够自圆其说,但实际上却存在许多漏洞,难以经得起推敲。上述的三个问题,可能正是司马迁在写作时的误解或错误。然而,如果我们参考《左传》、《周易》、《诗经》等古籍,就能看到一个不太相同的周人崛起史,或许能够解释上述的种种疑问。
在季历(姬昌的父亲)时期,周国迅速壮大,开始引起殷商的担忧。于是,殷商的文丁(纣王的祖父)将季历囚禁并杀害。文丁和季历同年去世,殷商继位的是帝乙,而周国的国君是姬昌。姬昌继位后,立志为父报仇,在帝乙二年发动了对商的战争。具体的战争经过已经无从考证,但最终商周之间达成了和解。
姬昌决定伐商,并非单纯的出于愤怒,而是因为当时商朝内部的一些部落如夷方、孟方、林方等已经开始叛乱,而帝乙刚继位时,权力尚不稳固,因此姬昌采取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动进攻。为了避免东西两线受到敌人夹击,帝乙采取了与周国和亲的方式,以缓和商周关系。
《周易》中提到“帝乙归妹”,意思是帝乙将妹妹嫁给了姬昌。同时,一些学者认为帝乙可能嫁给了两个妹妹。根据《诗经·大明》记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周国自称“小邦周”,而商朝则被称为“大邑商”。周商的联姻在当时看来并不光彩,周人认为这是“天作之合”,并在渭水河畔迎接了这场婚礼。
重要的是,周文王的原配妻子其实是“俔天之妹”,也就是“帝乙归妹”中的那位“妹”,而不是《史记》所描述的贤妻“太姒”。
几多年后,帝乙的妹妹去世,姬昌再度续弦,娶了“有莘国”之女“太姒”,并生下了伯邑考、周武王等儿子。《诗经》中提到:“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早逝),笃生武王(幸好有武王)。”从这段记载来看,帝乙的妹妹去世后,姬昌娶了太姒并生下了伯邑考与周武王。至于帝乙妹妹去世的具体时间,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有趣的是,周文王和帝乙的妹妹确实生下了五个孩子,其中的一个被称为“五叔”。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左丘明曾提出疑问,“五叔”为何没有担任官职,难道是因为年纪太大吗?实际上,“五叔”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由于他们和周公、康叔、聃季的关系较远,因此在朝廷没有官职。这段记载也表明“尚年”一词,暗示了“五叔”年纪比周武王等人要大。
“五叔”实际上是周文王与帝乙妹妹所生,年龄上比周武王和周公旦要大,因此在朝廷并未获得重用。由于他们独特的血统和身份,三人被派去与殷商遗民接触。由于他们身上流着一半的殷商血统,且与武庚有亲戚关系,因此在商周爆发战争后,他们的身份变得敏感,最后选择与武庚结盟,叛周。毕竟,反周成功后,他们会获得比在姬周更高的地位和政治利益。
综上,周文王的真实子嗣情况应是先与帝乙妹妹生下了“五叔”,然后与太姒结婚并生下伯邑考、周武王等嫡长子。而中间可能还有一些庶子。因此,当周武王去世时,他的年纪并不算太大,这也能解释为何姬诵会如此年幼的原因。
周人打败殷商后,“帝乙归妹”和“五叔”的身份变得敏感,逐渐被历史所抹去,尽管在先秦的文献中仍留有一些痕迹。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周武王、周公旦和“五叔”等全都归为“太姒之子”,是否出于有意抹去这一部分历史,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