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集古今思想之大成的杂家。同时也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从古至今,似乎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二人获此殊荣。
曾国藩出身于富裕农家,生长在僻远闭塞的山野乡村,仅10年内就从一个七品小官扶摇直上为二品大员,几乎年年升迁,岁岁加官。太平军兴后,他投笔从戎,积极编练湘军,用程朱理学禁锢湘勇官兵的头脑,使不是清廷经制之师的湘军成为唯其马首是瞻的自家军队。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历经数次挫折,却折而不挠,以“打落牙齿和血吞”、屡仆屡起的坚韧,最后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中兴名臣。
奉旨练勇,以对付太平军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小地主家庭。1838年举进士。因成绩优秀,被选入翰林院做了庶吉士。他的老师穆彰阿为他更名为国藩,他亦以国之藩屏自居。
从1842年到1852年这10年中,曾国藩过着闲散安逸的京官生活。期间,在穆彰阿的大力提携下,他担任过翰林院侍讲、侍读、国使馆编修,官职地位虽不低,但无实权。1851年1月,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了太平军起义,使“储才养望”的曾国藩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太平军起事后屡屡挫败清军围剿,形势得以迅猛发展,并且以势如破竹之势北上捣入湖南,清军绿营(清廷经制之师)的连连失利,使得清廷胆战心惊。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曾国藩早就认为,绿营将骄兵惰,腐败已甚,不堪一战,如果不经过一番大力裁汰和严厉整训,根本无法担负起镇压太平军之重任。当时他的奏议没有被朝廷采纳。得知太平军已杀入湖南,曾国藩深感事态严重。
鉴于绿营不堪一用,他再次上疏极力主张组建团练武装,以对付日益强盛的太平军。1851年,曾国藩母亲病逝,“丁忧”回家为母守丧的在籍侍郎曾国藩奉旨开始在家乡组织团练。
曾国藩来到省城督办团练,镇压湖南境内的“一股香”、“半边钱”等农民起义武装,最早在湘乡办团练的罗泽南率千余湘勇成为骨干力量,也就是最早的湘军。他依照明朝抗倭戚家军的编制方法,将1000多名湘勇,编为左中右3大营,营下设“哨”,哨下设“队”。每营360人。1853年,曾国藩把衡州府(今衡阳)商船、渔船以及众多水手招募进来,组成了湘军水师,扩大了营的编制,由原先的360人,扩增至500人。这种以营级战斗群为单位的作战编制,从此就成为湘军的定制了。
曾国藩招募勇丁,来自城镇码头的油头市民一律不要,主要是为杜绝市井无赖混入军伍;曾氏认为,湘军兵勇必须是年轻力壮、朴实木讷、不善言辞、来自穷乡僻壤的黑脚杆农民
曾国藩招募湘军兵勇,有着异常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有地方(县、乡、村)各级证明,以便清查此人来历及社会关系;二是要遴选技艺娴熟,健壮质朴、最好是不善言辞的黑脚杆农夫,对于油头白面市民,特别是市井无赖,一律不得收用。至于湘军各级将领,更是要由他亲自考察、挑选。他选将的标准是:第一要是读书人,才堪治兵;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淡泊名利,不贪财,不贪功;第四要吃苦耐劳,不怕烦剧。湘军的将帅,大都是曾国藩的至亲好友,或门生故吏。
那么,曾氏编练湘军,招募勇丁时,为何不要头脑活泛、能言善辩的市民?专要质朴木讷、不善言辞的黑脚农夫呢?
清朝时,八旗和绿营是朝廷的常备武装,说白了就是大清正规军;而团练、官勇则是非常备武装;八旗、绿营是朝廷的经制之师,军费肯定出于国库,团练、官勇则基本上由民间筹资,由地方达人、乡绅负责经营。曾国藩既然认为绿营兵已不可用,遂选择了筹办团练(官勇)武装这一特殊形式。
曾国藩在组建“大团”时,曾强调:“
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
”。他同时指出绿营兵制的弊病,将其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调遣之法不善,提出了改革军制的主张。他说:
“今日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败不相救'四字,......虽此军大败奔北,血流成渊,彼军袖手而旁观,哆口而微笑”。
他认为,造成这种积弊的主因是调遣法有大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其调兵之时,东抽一百,西拨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或楚弁而辖以黔镇,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危急之际无人救应,谁肯向前独履危地,出万死之域以博他人之一微笑?是以相率为巧,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以期于终身不见贼面而后快”。
同时他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无往不胜,不仅由于其军纪严明,颇得民心,主要还是它内部团结,誓同生死,“
若非练成万人,合成一心
”,断难制此强敌之死命。
为此他认为,绿营的腐败习气已经深入骨髓,很难革除了。所以湘军必须在组织上与绿营彻底割断联系,决不能使湘军染上绿营种种恶习,重蹈绿营覆辙。他在写给朝廷的奏疏中说:
“国藩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故绝不用营兵,不用镇将”。
曾国藩规定:湘军士兵主要招募健壮、朴实的山乡农民,不仅不招募营兵,也不要城市、集镇码头上油头白面、油嘴滑舌之人,在衙门中当过差的衙役、胥吏之类的“老油条”更不能要。这样招来的兵服从性好,思想单纯,不会偷奸耍滑,不仅作战勇猛,因彼此的特殊关系决不会见死不救。
为了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和湘军内部的团结,曾国藩还在两个方面做了规定:一是加强了各级将领的权力,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士兵必须无条件服从将官;二是招募勇丁必须以地域原则和私人情谊为准则。曾国藩规定,湘军各个层级的招募,将领由曾氏本人即大帅亲自甄别、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曾国藩认为,可以利用地域观念或同乡感情以加强团结。这样可以解决绿营坐观友军成败、见死不救的恶习。所以湘军只在湖南招兵,主要是在湘乡、宝庆(邵阳)、衡阳、以及长沙等地募兵,其中湘乡、宝庆最多。
就这样,湘军将士由地域、私人关系而相互招引,将官由大帅凭个人感觉、好恶任免,官与官、官与兵、兵与兵之间也都靠同乡、同事、师徒、亲戚、朋友等私人关系或感情相维系,遂形成了湘军各树一帜、各护其长的风气,因彼此间都是同袍,在战场上就不会发生逃跑或“败不相救”的恶事。
理学名臣曾国藩还对湘军采取“
训家规
”的思想统治办法,加强封建伦理纲常和乡土感情的培育,以此来团结士兵,为己所用。这样,湘军通过严密的封建宗法组织和严厉的家长制管理,将一大群洗脚上田的山野农夫、乌合之众训练成为一支军纪严明、能“
扎死寨、打呆仗
”、极具战斗力的私人军阀武装。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