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兵马俑发现多项“高科技”,一把铁剑竟拥有记忆,至今都难以复制
创始人
2025-08-02 07:32:15
0

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叱诧风云,诸如成吉思汗等“天之骄子”更是将华夏文明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如果今天问某位歪果仁,或许他不知道秦始皇,但他一定知道“长城”和“兵马俑”,由此足以证明“兵马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了。直白的说,“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数座陪葬坑而已,但也可以想象得出,日后如果开启“骊山陵”,这座传说千年的古墓又将会造成多大的轰动。

当然,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开启,目前流传的说法也只能算作“猜想”;可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却实实在在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更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至今仍没有停止考古研究,尽管它只是整座大墓的陪葬而已,但随着专家们的研究推进,一个又一个的“千古之谜”却纷纷冒了出来。列举几个典型谜团,首当其冲的就是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弩”,据专家研究后发现,这些“秦弩”的射程竟然高达数公里之远;在冷兵器时代,这样威力巨大的“高精尖武器”出现在战场上,可以想象其造成的破坏力将是多么的巨大。

关键的一点是,“弩箭”并非只有秦国拥有,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基本都装备有类似的远程武器;可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今天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果均为“秦弩”最为强悍,这又是为什么呢?说完了“秦弩”,当然还要说一下“箭头”。秦国弓弩的“箭头”猛一看没什么奇怪的,但最特别之处是,这些数量巨大的秦国箭头竟然都是规格一致的“标准件”,甚至箭头之间的误差不超过0.1mm;这又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地说,这样的“箭头”如果放到现代生产,只能依托与大型机床类设备;可是在两千年前,古人肯定是没有“机床”的。

问题的重点来了,“箭头”在战场上是典型的易耗品,生产成品也绝非是一件两件,而是成千上万,甚至是数十万的制造;纯手工打磨,还要是成千上万的制作,两千年前的匠人又是怎么大批量生产的呢?或许有人会把这些归咎于秦国法制,当时秦始皇严刑峻法,任何一项任务都关系着身家性命,这也是为什么秦人能制作出“标准件”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说法貌似说得通,但仔细想又说不通,就算是秦国严刑峻法,可制作成千上万的“标准件”也并非易事。

不合格的“箭头”成品肯定存在,如果秦律以此为据对匠人进行惩罚,甚至以性命向要挟,可纯手工制作的“残次率”是不可避免的,难道秦国能生产“箭头”的匠人特别多,甚至可以多到任由秦律无休止的惩罚吗?当然,或许还有轻一点的惩罚——返工重做;但“返工重做”无形中就造成了生产压力,以当时频繁的战争来推断,箭头的生产量势必难以跟上其消耗量。既然前面的说法都讲不通,唯一的解释就只剩下“借助外力”了;或许千年前真的存在目前未知的某种“高科技”,这点在兵马俑出土的一把“铁剑”上也得到了证明。

在兵马俑的发掘中,专家无意间在一尊陶俑的下面发现了一把被压弯的“铁剑”,其历史甚至和兵马俑差不多,同样距今数千年了;可是当专家搬开压在上面的陶俑后,这把“铁剑”居然自动伸直复原了。或许这么说感觉不出什么,今天一些柔韧性比较强的铁制品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把铁剑可是两千年前的产物,历经数千年又长时间被重物所压,按照常理就算不被完全腐蚀,也早应该断裂才对。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作“参照物”,以今日科技下柔韧性极强的铁制品为例,如果在特定环境下将它压弯,一天两天或许它还能复原;可是一年之后,甚至是一月后再看,无论这件铁制品柔韧性多好,其结果也不可能完全复原,至少会留下一定的弯曲痕迹。

可是,兵马俑出土的这把“铁剑”硬是被压弯了两千年,一朝卸去重物居然奇迹般的自动复原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记忆金属”?关于这一点专家也给出了解释,简单地说这把铁剑类似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其剑身上涂有一层金属“铬”与空气隔离,从而避免了氧化现象;如果仔细想想,这样的解释仍然不够完美,暂且不说两千年前是怎么“涂铬”的,仅是剑身自动复原就难以解释。以“越王勾践剑”为例,剑身涂铬的确可以起到防止空气氧化的作用;但这只能让这把剑千年后依然保持锋利,可是与剑的材质并没什么关系,更不可能让铁器拥有历经千年依然可以自动复原的“记忆能力”。

当然,“兵马俑”隐藏的秘密还有很多。细心的朋友都会留意到一个现象,陶俑虽然与真人身高体态相仿,可是身上的盔甲却显得极为简陋,最特殊的是所有陶俑头上都不配戴“头盔”;这完全不符合逻辑,纵观上下五千年的战争史,但凡疆场征杀的士卒,“头盔”几乎是标配,可偏偏“虎视何雄哉”的虎狼秦军就从来不戴头盔。好在专家给出了相对完美的答案;至于是什么,下回再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人物简介:伊尹,商朝最早的丞相,传说通晓天文地理,无所不能,人称活神仙,主要成就:辅佐成汤建商灭夏。...
原创 他... 帅和将,翻阅书本你会发现一般出现在军队和战场上,一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往往在于将和帅的默契程度。但很多人...
原创 一... 抗日战争期间,在新四军一支部队击败日军的一场战斗之后,曾发生过一件让人觉得颇为费解的事:部队经过一场...
原创 秦...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 河南省汤阴县 )人。 南宋...
原创 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唐人的一首绝句,意思是将军的功名是万千白骨堆积而成,一人荣耀...
原创 侠...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原创 苏... 在后苏联地区,各类废弃的军事设施随处可见。虽然大多数并不特别吸引人,但其中一些无疑值得关注。在我看来...
丹甲青文弥复光(了不起的甲骨文... □本报记者 张体义 11月15日,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揭牌仪式结束后,记者再次来到殷墟博物馆,在“探索...
在瓷器上写诗绘画 从长沙窑看唐... 长沙窑,是我国古代毗邻湘江的一片大型民间窑厂,坐落在如今的长沙市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兴起于中唐,鼎盛...
原创 初... 初唐故事:将军飞骑从天降,虏酋余威扫地时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冬季,吐谷浑入寇凉州,诏令李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