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孔子的第六十三世孙,孔贞运自出生以来就万众瞩目。顶着这样的光环,他一步步成长、读书、入仕,之后还成为了内阁首辅。
虽然说,崇祯是一个刚愎自用而又刻薄寡恩之人,但他对于孔贞运还是给予了厚望的。担任阁揆之初,孔贞运经常面见崇祯并且每次都会促膝长谈,他的很多观点和主张都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认可。
可惜好景不长,崇祯很快就发现孔贞运是一个只知纸上谈兵而行动力却几乎为零的“无用书生”。如果放在崇祯登基之初,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现今的明朝早已经内忧外患和四面楚歌。显然,今天的内阁更需要一个有能力、有胆量的当家人,而孔贞运显然不属于这种人。
于是,崇祯借着御史郭景昌上疏弹劾孔贞运的契机,很快就下旨同意他乞归了。据《明史·孔贞运传》记载:
适新御史郭景昌等谒贞运于朝房,贞运言所下诸卷,说多难行。景昌与辩,退即上疏劾之。帝虽夺景昌俸,贞运卒引归。
孔贞运离开内阁以后,刘宇亮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一位内阁首辅。
刘宇亮(1580年——1642年),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人。通过查看多种史料的记载,几乎没有关于他的性格描述和历史评价,基本属于一个过渡型的历史人物。
1580年,刘宇亮出生于一户官宦人家,刘家虽不显赫,可也是世代为官。其父刘延龄曾先后在南直隶、云南等地任职,虽然没有太高的品阶,但却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学问甚好。
刘家历来都崇文重教,以忠孝节义传家。刘宇亮的大哥刘宇扬,曾在陕西汉中任职,因为积劳成疾才累死在了任上;二哥刘宇烈,先后在兵部和吏部任职,官至山东总督并英勇战死。
本篇的主人公刘宇亮,也类同其父兄,自小就聪明上进,刻苦好学。而且,他尤为擅长击剑,并且还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大明首辅系列”出场的众多首辅中,或许是第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士人。
不过,尽管刘宇亮学业不错,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畅,走得磕磕绊绊,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都屡屡碰壁。曾经,他一度计划弃文从武,前往辽东参军去抵御关外的后金政权。
直到1619年,已近四十岁的刘宇亮才通过了会试,成为一名进士。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个成绩依然足够耀眼,毕竟明朝的进士绝对属于凤毛麟角。但是,如果比起其他的绝大多数首辅来,四十岁才中进士显得太晚了,因为在这个年龄,很多人不仅在翰林院排队许久,有的甚至都已经入阁了。
好在,刘宇亮所处的崇祯朝是一个频频“创造奇迹”和频频“更换首辅”的时代。由于崇祯的好大喜功和刚愎自用,始终都在模仿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的驭人之术,可始终模仿得不伦不类,导致君臣之间互不信任。
早在万历皇帝开始,明朝的统治就已经变得日益衰败,内忧外患非常严重。而到了崇祯时期,又经过了朱常洛和朱由校的祸祸,明朝更加山河日下,甚至已经变得岌岌可危。虽然朱由检雄心勃勃,立志要中兴大明,可他也只是一个“志大才疏”的皇帝,国家非但没有转机,反而更加摇摇欲坠。
当刘宇亮在翰林院中排队之时,正是东林党和阉党斗得不可开交之际,双方刀光剑影频频出招儿。幸好,区区一个翰林院的编修自然没人关注,所以刘宇亮避开了阉党,也避开了东林党。
无党无派的他,成为了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东林党得势时,他不被重用;阉党得势时,他不被重用。但是,刘宇亮却能始终秉持这种中立,坚持不涉党争,一步一步地艰难进阶。
崇祯皇帝登基后,立即开始依靠东林党彻底清算了魏忠贤的阉党。不过,在此过程中却又造成了东林党的一家独大和专权霸政,毕竟作为“天敌”的阉党被消灭后,已经无人可以制约东林党。
为了平衡朝局,更为了避免党争,崇祯开始重用一些没有朋党背景的官员。在此背景下,刘宇亮获得了更多的机会,逐渐被委以重任,累迁至吏部右侍郎。
随着内阁阁臣的不断更新,有的被骂走,有的被逼走,有的被吓走。终于!在1637年时,刘宇亮被擢升为礼部尚书,之后更是成为了东阁大学士,与傅冠和薛国观一同入阁参预机务。
第二年,文人气息浓厚而又只会纸上谈兵的首辅孔贞运被迫辞职,而入阁仅一年的刘宇亮就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成为阁揆以后,刘宇亮也是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迫切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从大的方面讲,他为了振兴大明,为了江山社稷;从小的方面讲,他也为了实践抱负,为了光宗耀祖。
对内,刘宇亮积极清除沉苛弊政,开仓放粮赈灾,安抚各地流民,军事镇压起义;对外,他调集精兵御敌,补发所欠军饷,整饬辽东军备。一系列的操作下来,贫弱不堪的朱明王朝总算获得了一丝短暂的喘息。
可惜,这次喘息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关外的皇太极根本不会准许明朝复兴。早在1636年时,也就是天聪十年,皇太极就将国号由“金”改成了“大清”,进一步为自己入关统一中原做准备。
随着明清双方攻守的易势,清军不断突入内地,甚至多次深入到河北和山东等地。随着清军攻势的常态化,京师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了民心混乱和谣言四起。
卢象升长期统兵与敌作战,但却是一名儒将,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之后屡迁至大名府任职。由于关外的战事吃紧,所以明军的精锐多在辽东一带驻扎,使得关内平乱的军力不足,卢象升正是在此时一步步崭露头角,成为了关内剿匪的第一人。
崇祯八年,由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率领的多支义军攻入朱家后院安徽凤阳。甚至于,他们还把朱由检的老祖坟刨了个底儿朝天,崇祯闻讯后当即昏厥倒地,发誓要报这次刨坟的不共戴天之仇。
崇祯亲自调集两路官军前去报仇,一路由洪承畴率领,另一路由卢象升率领。在这两路人马的南北夹击下,农民军节节败退,大有被全歼的威胁。
就在崇祯刚刚喘匀了气儿之际,关外的皇太极又来了,他这次依然从古长城越境,又一次威逼京师。崇祯安排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抗清,结果短短两个月,顺义、永清到定兴就接连失守。
崇祯无奈,只得调回尚在与农民军作战的卢象升,让他接任宣大总督。尽管卢象升极不情愿,因为他眼看就要全歼中原的流寇了,此时离开无异于半途而废。但是君命难违,卢象升就这样不情不愿的赴任了。
崇祯狐疑的性格又开始作祟了,他在任用卢象升统兵的同时,还安排了太监高起潜作为监军,时刻掣肘卢象升。以至于,导致明军在夜袭中大败,损失惨重。
受此影响,朝廷内部在东林党的倡议下,竟然掀起了一股迁都避祸的风潮。一时间,杂音四起,有主张南迁的,有主张坚守的,还有主张议和的。
尽管是一介文臣,但刘宇亮的骨子里还是非常豪横的,表现出了难得的气节,他坚决主张调各路明军入京勤王,誓死拱卫北京城。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刘宇亮公开:
臣愿督师勤王抗敌。
本来,对于是守是迁还在犹豫不决的崇祯皇帝,见此情形自然大加赞赏,抱定坚守京师的决心。为了鼓舞斗志,崇祯索性死马当活马医,下旨由首辅刘宇亮离京督师,并将原先的总督卢象升革职罢官,要刘宇亮以首辅之尊代行总督之职。
对此任命,刘宇亮大感意外,而且内心极其不安。从成祖朱棣开始,明朝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开始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通常都以文官节制武将,但文官不能直接统兵掌军权。
在内阁设立以后,为了防止相权过大而引发类似于“胡惟庸之祸”的危局,禁止内阁首辅兼领军职。明朝历史上,最强势的首辅莫过于张居正了,他都没有染指过军权。如今,崇祯任命首辅刘宇亮兼任总督这个军职,显然多有不妥。
当下正是国家危难之际,明廷更应该上下齐心一致抗清,如果将卢象升罢官,无疑会削弱抗清的力量。况且,刘宇亮认为卢象升也并非庸才,而只是一个悲壮的末路英雄,应该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首辅刘宇亮和次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人商议后,力主崇祯继续留任卢象升担任统帅。崇祯虽然勉强同意,但却降了卢象升的衔,准许他在军前继续效力。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即革总督卢象升任,命宇亮往代。字亮请督察,而帝忽改为总督,大惧,与国观及杨嗣昌谋,且具疏自言。
可是,当刘宇亮这个首辅兼督师率兵赶到保定时,却接到了前方的战报,说卢象升经多日苦战无果,已经在作战中殉国捐躯。而且,此刻的清军气势正盛,根本难以阻挡,正向此处杀奔而来。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甫抵保定,闻象升战殁,过安平,侦者报大清兵将至,相顾无人色。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兵,刘宇亮既想率军抵挡,又担心自己不是对手。左右权衡之下,他决定暂时移驻河北晋州,在那里据城而守。刘宇亮认为,即便自己不能击退清军,也要延缓和迟滞他们的攻势,为朝廷做出下一步决策留足时间。
结果,当刘宇亮率兵赶到晋州时,当地知府陈弘绪却闭门不开,坚决不同意他的军队进城驻扎。刘宇亮以首辅和督师的身份命令打开城门,但陈弘绪却坚持认为,刘宇亮既然是督师,就应该奋不顾身英勇退敌,而不是退缩怯战。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急趋晋州避之,知州陈弘绪闭门不纳,士民亦歃血誓不延一兵。宇亮大怒,传令箭:亟纳师,否则军法从事。弘绪亦传语曰: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继,责有司,欲入城,不敢闻命。
刘宇亮被气得鼻子都歪了,只得无奈退守回保定,与孙传廷的兵马汇合一处。稍适安顿后,他立即上疏崇祯,将陈弘绪闭门不接的罪状如实呈报,要求朝廷进行严惩。
崇祯听取了刘宇亮的一面之词,立即降旨治罪陈弘绪,要将其罢职解回。可是,由于陈弘绪在晋州的官声和名望都不错,全城百姓都为他鸣冤叫屈,呈递万言书力保陈弘绪留任继续抗清。同时,朝中的许多大臣也纷纷进言为陈弘绪辩解,请求朝廷继续留用他。
这件事搞得崇祯帝很被动,为了不引起民变,也为了竭力抗清,崇祯只得又一次下旨,将陈弘绪改为降级任用。此事的出尔反尔,令崇祯颜面全无,他从内心开始对刘宇亮越发的失望和不满,认为他只善于夸夸其谈,根本不能堪当重任。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宇亮乃驰疏劾之,有旨逮治。州民诣阙讼冤,愿以身代者千计,弘绪得镌级调用。帝自是疑宇亮不任事,徒扰民矣。
刘宇亮的督师之旅还在继续中,当他抵达天津时,发现当地总兵刘光祚为了保存实力,竟然蜷缩防御,消极抗敌。刘宇亮作为首辅兼督师,再三督促刘光祚全力抗敌,但却依然收效甚微,被推诿搪塞。
刘宇亮再一次向崇祯帝告状,上疏弹劾刘光祚“退避怯战”。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明年正月至天津。愤诸将退避,疏论之,因及总兵刘光祚逗遛状。
当时,早已经是惊弓之鸟的崇祯皇帝,将刘宇亮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立即由次辅薛国观拟旨,传令刘宇亮在军前斩杀刘光祚以儆效尤。结果,等崇祯的这道旨意传至天津时,恰巧刘光祚刚刚取得了一场胜仗。
顿时,刘宇亮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觉得刘光祚对敌作战有功,似乎不能仓促斩杀,恐寒了前方将士之心。于是,刘宇亮又再一次上疏,恳求崇祯念在刘光祚“武清之捷”的功劳上,赦免他的死罪,功过相抵就罢了。
崇祯皇帝当即就怒了!连续多次上疏请旨,又连续多次上疏改旨,真当我这儿是菜市场啊。眼见时机成熟了,早就惦记首辅之位的次辅薛国观立即开始借题发挥,他勾结杨嗣昌一起落井下石,趁机弹劾刘宇亮“出尔反尔,玩弄国法,对上不忠,对下不睦。”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比,光祚适有武清之捷,宇亮乃系光祚于狱,而具疏乞宥,继上武清捷音。国观乃拟严旨,责以前后矛盾,下九卿科道议。佥谓宇亮玩弄国宪,大不敬。
崇祯皇帝本就生气,再加上这一波的弹劾,立即就下旨剥夺了刘宇亮的督师之职。但是,依然保留其首辅的位子。眼巴巴等在后面的薛国观又岂能善罢甘休,他暗中联络言官们继续揪住此事大肆弹劾。据《明史·刘宇亮传》记载:
宇亮疏辩,部议落职闲住,给事中陈启新、沈迅复重劾之,改拟削籍。帝令戴罪图功,事平再议。宇亮竟以此去位,而国观代为首辅矣。已而定失事者五案,宇亮终免议。
1639年,尽管刘宇亮为自己连续申辩,但崇祯帝已经彻底灰心,下旨罢免了他的首辅之职。于是,当了一年首辅的刘宇亮,就收拾行李回老家了。
1642年,被罢职闲住的刘宇亮,眼见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自己却报国无门,终日都是郁郁寡欢进而引得病势沉疴,在家中过世,享年六十二岁。
崇祯闻讯后悲恸不已,他念及刘宇亮对大明王朝的忠心,下旨在其家乡绵竹建造“首辅请缨”的石牌坊以示表彰。该牌坊修建的高大宏伟,横额上书写“首辅请缨”四个大字,可惜在1958年时被拆除。
评价刘宇亮的一生,他忠于封建礼教,忠于大明王朝,在品行和大义上不亏,是一位标准的封建人臣。但是,他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都有欠缺,称不上是可以安邦扶危的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