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国藩不仅是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也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被誉为清朝中兴四名臣之首,被后人称颂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完人、大圣人。
从曾国藩家庭背景说起,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出身普通的耕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生,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位秀才,家境尚可。曾国藩是家中长子,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他的学业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超凡的天资和聪颖的智慧。
在科举时代,曾国藩的才华得到了认可。他参加童子试、秀才考、乡试、会试等各级考试,最终在科举中崭露头角,成为进士,展开了他政治生涯的新篇章。不过,他升官的速度并非单凭个人才华,而是得益于恩师穆彰阿的提携,这在官场上是常见的现象。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曾国藩的命运在咸丰皇帝登基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皇帝不待见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导致曾国藩的前途陷入困境。他决定选择坦诚直言,甚至向皇帝上书抨击,虽然必然被贬,但这为他赢得了直言敢谏的声誉。
曾国藩身处政治漩涡,财政却备受困扰。作为湘军的统帅,他的日常开销巨大,而朝廷对湘军的支持并不够,他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解决财政问题。正直的他不愿贪污,但他的弟弟却在家族祭祀、修建祠堂等事情上大手笔,这成为他间接获取财富的途径。
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曾国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平天国在国内掀起了波澜,而曾国藩也因此得以重整旗鼓,组建湘军,成为镇压起义的主要力量。然而,湘军在财政上的困难并未缓解,他们只能依靠抢掠和强征来填补军饷不足的窟窿。
曾国藩的家书中透露了他对财政问题的苦衷。他表明自己不贪财,但鼓励弟弟多捐钱助兴祭祀和修建祠堂。这种言外之意便是:自己不动,但家族内部、手下人可以贪,这也是湘军乱纪的间接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曾国藩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财政上备受困扰的历史人物。他面对财政问题,虽然不愿自己动手贪污,但在家族和手下人贪得无厌的情况下,仍然导致了湘军的失控。他的政治成就和财政困境构成了他传奇一生的双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