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军职体制大体延续了汉朝的制度。最高职务是大将军(总司令),紧随其后的是骠骑将军(副总司令),然后是车骑将军和卫将军。这些职位都直接由中央政府指挥。接下来的职位则是各战区的指挥官,包括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方将军(前、左、右、后将军)。更低一级的军职则包括杂号将军、偏将军和裨将军等。
在乱世中,大将军不仅是军权的象征,也是政治权力的体现。与三公职(司徒、司空、太尉)相比,大将军的权力显得更为重要。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曾自封为大将军,并将袁绍封为太尉,这引发了袁绍的强烈不满。由于当时曹操还无法与袁绍正面对抗,他最终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并转任司空,兼任车骑将军职务。
在曹魏时期,大将军一直是最为核心的军职,历任者有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和司马昭。从这些名字来看,担任这一职务的大多是曹家、夏侯家或司马家族的成员,外戚之人很难涉足这一职位。
外姓将领中,能够做到的最高军职就是骠骑将军。令人意外的是,第一个担任此职务的并非我们熟知的张辽、张郃,或是许褚、典韦等名将,而是一个名叫赵俨的人。
赵俨虽不像其他名将那样在战场上赫赫有名,但他出道较早,且并非无能之辈。最初,赵俨在曹操阵营中的角色更像是政治顾问(类似政委),深得曹操的信任。由于张辽、于禁和乐进三人关系紧张,而他们的驻地又相对接近,曹操便派赵俨担任三方的参军,帮助调解他们的矛盾,使得三人关系日益和谐。
在曹操的南征荆州期间,赵俨随同军队,且在组织北方军团时,担任了都督护军一职,负责监领七支主力军。即便如此,赵俨并未局限于这项任务,还在关中担任护军,成功参与了平定一场兵变,维护了当地的稳定。之后,他以议郎身份参与了襄樊保卫战,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战略方案,获得了曹操的高度认可。
尽管赵俨在曹操时代的行政职务不突出,仅担任过丞相主簿、扶风太守等职务,但在魏文帝时期,他已经晋升为侍中,参与了重要的军事决策。后来,他成为曹休的军师,协助打败了孙权的入侵。
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赵俨被任命为监领荆州各军的军事事务,赋予符节。然而因病未能及时赴任,仍继续担任尚书,并接管了豫州的军事事务。之后,他被调回京城担任大司农职务。魏少帝曹芳时期,赵俨转任征蜀将军和征西将军,继续统领多个地区的军事事务。最终,因年事已高,他请求返回京城,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升任司空。
赵俨一生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职务调整,虽然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战斗不多,但他一直活跃在各大战线中,屡次为曹魏出谋划策,最后能够在临终时升任仅次于大将军的骠骑将军,着实是运气不错。
与赵俨类似,曾担任过骠骑将军的还有曹洪、司马懿、曹真等人,其中曹真和司马懿最终都升任大将军。而一些名将,如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等也曾短暂担任过骠骑将军。令人遗憾的是,曹魏那些我们熟知的名将,尽管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却往往未能获得过高的军职。例如,张郃和郭淮仅为车骑将军,张辽担任了征东将军,而于禁、乐进和徐晃等人则分别担任了左、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