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由于腐败的官员和元朝统治者的暴政等种种原因,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动荡,民众疾苦,四处爆发起义。最初,由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发动的黄河流域的民众起义成为了先声,其他地区的反元力量也相继崛起,尽管各路义军的思想诉求相似,但由于各自为战,他们名义上联合,实则分散,战局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势力经过不断的整合与碰撞,最终形成了三大主力争夺天下的局面,分别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人尽管都出身低微,朱元璋最初不过是一个普通平民,陈友谅曾经只是一个渔夫,张士诚甚至仅仅是一位贩卖私盐的小商人。然而,他们却都展现了非凡的才能。通常我们根据最终的成败来评价英雄,朱元璋凭借最终的胜利被认为是英才,而张士诚和陈友谅则常被视作泛泛之辈。
这种看法实际上存在偏差。张士诚和陈友谅能在元末明初成为两大重要枭雄,绝非没有能力,尤其是陈友谅,他在实力和个人能力上甚至超过了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以杀伐果断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著称,但这恰恰也能反映出陈友谅的卓越之处。如果以当时的局势来看,陈友谅几乎能以绝对的优势压制朱元璋。陈友谅的军队不仅人数上大大超过朱元璋,且武将的素质也更为优越。历史的最终结果使我们产生了朱元璋“英勇无敌”的错觉,但实际上,陈友谅的阵营同样是才俊辈出。
尤其是在潘阳湖一战中,陈友谅曾在极其有利的条件下几乎摧毁了朱元璋。然而,命运却跟陈友谅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陈友谅在战斗中失误,最终由于一次突围时被射中的致命一箭,他不仅错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也因此丧命。潘阳湖一战虽然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但如果陈友谅当时没有死,朱元璋是否能够轻松取得天下,恐怕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陈友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军队,且他的威望和军队的凝聚力让他能够调动和指挥数十万大军,而这些朱元璋是无法比拟的。潘阳湖一战,如果陈友谅没有因为突围时的意外而死,他完全有能力重新整顿军队,继续挑战朱元璋。此时,朱元璋若想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获胜,绝非易事。
事实上,朱元璋在潘阳湖一战中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力量,而当时他的军队大约有二十万,而陈友谅的军队则达到了六十万。陈友谅之所以败北,根本原因在于他过于自信,认为胜利在握。为了加速攻势,他将战船修建得异常高大,并且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结果却被朱元璋通过火攻击溃。而陈友谅本人在逃亡时中箭身亡,导致了他的军队在失去了主帅后迅速崩溃。其实,潘阳湖之战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有些相似,不过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败北,但他幸存下来。而陈友谅则没有这样的好运,最终因一场突发事件丧命。
如果陈友谅未死,局势就大为不同。陈友谅拥有庞大的军队且具有极高的个人威望,他的部队也会继续紧密团结,听从号令。虽然潘阳湖一战他败北,但这一败并不代表他丧失了所有的号召力,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会吸取教训,恢复力量,或许选择与朱元璋继续对抗,也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和张士诚一起制衡朱元璋。可以预见,倘若如此,朱元璋的胜利将远非那么轻松,甚至有可能陷入困境。
当时,张士诚也在旁边虎视眈眈,虽然他的形象常被视为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势力,但他同样有称帝的野心。如果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大战持续下去,张士诚必定会趁机夺取金陵,而金陵对朱元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此时朱元璋若仍旧与陈友谅苦战,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甚至被敌人消灭。张士诚的崛起虽然没有成为历史的主角,但他的暗中观察和对局势的把握不容小觑。倘若陈友谅不死,朱元璋在面临三方夹击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甚至有败北的风险。
综上所述,如果陈友谅当时没有死,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朱元璋夺得天下的难度大大增加,甚至他可能在与陈友谅的长期斗争中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