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传
李治,字为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于母亲长孙皇后门下。最初被封为晋王。到了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而原本顺位继承的魏王李泰也因失信于李世民而遭废黜。于是,李治被立为新的皇太子,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为善”二字,蕴含李治为人宽厚和善的品格,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世事无常,人活得越久,越能发现新的知识和细节。李治的谥号中带有“孝”字,是因为大唐圣朝崇尚以孝治天下,孝道被视为立身之本。历代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均被追谥以“孝”字,彰显其德行。有人质疑唐太宗夺父位仍得孝字称号,但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为父亲好”的孝心表达,毕竟当时的权力争夺背后亦有复杂原因。
李世民对李治寄予厚望,亲自指导他政治与军事知识,期望为未来帝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但李治却坦言,这些学问并非他所喜。他曾动情地对父亲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侍奉在您的床前,让您长命百岁。”李世民大喜,便在寝宫旁为他建了一座小院,方便他尽孝侍奉。
然而,李治却利用此便利结识并宠爱了自己心仪的女子——武媚娘,这段情感后来对大唐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李世民每日处理政务时,都会带着李治一起旁听,指导他如何处理朝中大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李治始终陪伴在侧。李世民驾崩之际,李治即位为帝,登基仪式庄重肃穆。新皇即刻下达大赦令,文武百官晋升一级,八旬以上的老人还获得国家粮食和绸缎的供给。长孙无忌任太尉,李勣为尚书左仆射,荆王李元景被任为司徒,吴王李恪任司空,左翊卫郎将高偘则带兵征讨突厥。
从与长孙无忌同列的权臣们可以看出,长孙无忌权势滔天,他后来掀起了针对房遗爱谋反案的大狱,连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李恪也被牵连处死。此举让李勣不得不转投武则天阵营,以保自身安全。历史中的“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便生动描述了这些权力纷争:谁若不站队,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倒霉的目标。
永徽年间,冬季连年无雪。永徽元年,高偘大破突厥,俘获了车鼻可汗,献于朝廷。次年,开义仓赈灾,严禁肉食入内,更禁止饲养犬马鹰鹘。永徽三年,因旱灾皇帝避暑于正殿,减轻膳食,宽减囚犯刑罚,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百姓欢庆三日。此时濮王李泰去世。
皇太子的立定事关国家未来方向,东方政治的复杂环境下,领导者的性格直接决定国家命运。李治能早早立太子,说明他具备合格政治家的素质。
永徽四年,驸马都尉房遗爱与薛万彻、柴令武、高阳巴陵公主合谋谋反,均被诛杀。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李恪也相继被斩。徐王李元礼任司徒,李勣出任司空,褚遂良接替尚书右仆射。房遗爱案让长孙无忌大为受益,李勣被排挤,褚遂良上位。
同年,睦州女子陈硕真反叛,婺州刺史崔义玄率兵讨伐,陈硕真终被斩杀。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若见她,恐怕也得自称“前辈”。
永徽五年,京师长安筑起外郭城墙,在九门设立望楼,形成坚固的城防体系。永徽六年,程名振与苏定方率军征伐高丽,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攻打贺鲁。中书舍人李义府升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武才人为皇后,禁止各州贡珠,严禁酷吏,命令隐名书者停笔。此举显示李治在内政外交上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显庆元年,李治废皇太子李忠,立代王李弘为皇太子,颁布禁令禁止胡人为幻戏者。程知节与贺鲁在榆慕谷和怛笃城两次战役中均告胜利,战功赫赫。
显庆二年,颁布新禁令,禁止舅姑拜公主,父母拜王妃。苏定方击败贺鲁于金牙山并俘虏其首领。洛阳宫被定为东都,成为与长安并列的政治中心,李世民基于山东豪杰的势力基础经营洛阳,试图与关陇勋旧势力的长安抗衡。
显庆三年,杨胄与龟兹羯猎颠于泥师域遭遇败绩。程名振与高丽军队在赤烽镇展开激战。苏定方俘虏贺鲁再度献于朝廷,战果斐然。
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流放黔州,权势被彻底摧毁。显庆五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领三十五军征讨百济及契丹,多路进军,百济王被俘,显示出唐军强劲的对外军事力量。
虽然战事频仍且多有胜利,但李治本身却被李世民视为不擅长军事,缺乏斗志的继承人。
龙朔元年,鸿胪卿萧嗣业被任命为扶余道行军总管,统帅三十五军对高丽展开猛攻。多名将领分布各路指挥军队,意图全方位围剿高丽及铁勒部落。改元龙朔,象征着开创新局的决心,李治准备继承未竟之业。
龙朔二年,庞孝泰在蛇水战场阵亡,郑仁泰于天山战败。苏海政率军伐龟兹。龙朔三年,颁布令皇太子每五日到光顺门,监督奏事,小事可自行决断。
乾封元年,李治封泰山,祭祀老子,追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李勣被任辽东道行台大总管,率军伐高丽。李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亲自封禅泰山的皇帝之一。李勣统帅大军,最终灭亡高丽王国。
上元元年,李治自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弘道元年改元,颁布大赦,不久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谥号天皇大帝。
李治统治期间南征北战,虽然篇幅有限未能详尽记录,但总体看,他的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甚至在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如果说李世民开创了盛世基石,那么李治则是这盛世的延续者和拓展者。
然而,史书对李治的评价极其苛刻。《小雅》中提及周幽王被褒姒所灭,象征文武之业荡然无存,暗示李治时期虽朝代延续,却无法复兴昔日荣光。武氏之乱导致唐宗室几乎覆灭,贤士大夫损失惨重。李世民晚年选人失误,立下李治这个“昏童”继承人,终致武则天乱政,险些覆灭李唐江山。李治因此被视为大唐中兴之路上的重大隐患,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罪责。
总的来说,李治的一生,是荣耀与争议并存的传奇,虽有战功和政绩,却难掩其时代的纷乱和后人对他的苛责。武则天的崛起被看作其最大的祸根,成为历史评价中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