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然病逝,震惊了整个秦朝。秦始皇的突然去世,让历史陷入了深刻的转折点。
当秦始皇去世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迅速选出继承人。临终时,秦始皇指示他的亲信赵高草拟一份诏书,命令长子扶苏回咸阳继承帝位。然而,正当赵高草拟遗诏时,一个惊人的念头悄然浮现:既然秦始皇的死讯只有自己知晓,且诏书由自己草拟,那么自己完全有可能篡改诏书,改立别人为继位人。
这个念头一旦萌发,迅速在赵高的心中蔓延。赵高清楚,篡改遗诏的风险极大,一旦计划失败,必然满门抄斩。但如果成功,他不仅能在新的皇帝面前获得巨大权力,还能分享荣华富贵。面对巨大的诱惑,赵高最终决定冒险,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帝。然而,要完成这一计划,他需要得到两人的支持——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以及丞相李斯。
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幼子,是这场阴谋中最关键的人物。当时,只有胡亥随秦始皇东巡,赵高若想成功,就只能依赖胡亥的支持。若胡亥拒绝,赵高的计划便无法实施。
李斯的角色也至关重要。作为丞相,李斯与赵高一样,有接触秦始皇的权力,并且掌握着百官之权。如果李斯不同意,赵高根本无法掩盖秦始皇死讯的事实,无法实施篡改计划。对于赵高是如何说服胡亥和李斯的,我们无从得知。可能三人早有预谋,也可能是赵高成功地说服了两人,也许胡亥首先提出了这个建议。不管怎样,最终三人达成共识,篡改遗诏,废除扶苏,立胡亥为皇帝。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政变”悄然发生。接下来,三人密谋保持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不外传,并沿途大量购买鲍鱼来遮掩尸体的腐烂气味。赵高篡改遗诏,将扶苏继位的命令改为拥立胡亥,甚至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布诏书,命令扶苏自尽。
三人精心策划的政变最终得以实施,扶苏死于自杀,胡亥顺利登基。然而,胡亥的登基仅仅过了两年,秦朝就爆发了著名的大泽乡起义,秦朝迅速走向灭亡,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沙丘政变紧密相关。
那么,为什么胡亥登基后,仅仅三年秦朝便灭亡了呢?秦始皇去世后,为什么各地迅速爆发农民起义?胡亥和赵高又是如何凭一纸篡改的遗诏,将扶苏推翻,赐死继位的扶苏的?如果扶苏登基,秦朝是否能避免二世而亡的结局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从秦始皇在位时开始讲起。秦始皇,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没有立皇后,也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源于秦始皇生母赵姬曾有过不光彩的历史。赵姬早年曾与宦官嫪毐联手,阴谋杀害秦始皇。正因如此,秦始皇掌权后,对女性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直到去世也未立正妻,后宫女子的姓名无从考证。
由于没有立皇后,秦始皇未能正式立太子。尽管如此,秦朝文武百官普遍认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最有资格继位的。扶苏自小表现出仁爱宽厚的风度,极为适合成为继承人。秦始皇也对扶苏的才德极为赞赏,认为他将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者。如果扶苏继位,秦朝也许能迎来一段稳定的时期,朝政得以修整,民生得以改善。
然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焚书坑儒”。他决定焚烧所有反对统一的书籍,随后又将大批方士与儒生处决。扶苏深感不忍,认为不该杀如此多无辜的学者,与秦始皇产生了严重分歧。秦始皇认为扶苏仁爱过度,缺乏作为皇帝的铁血果断,于是将扶苏派往北方担任监军,意图让他在战场上磨砺出铁血的气概。
秦始皇的计划本意是让扶苏在军中历练,但没想到,仅仅两年后,秦始皇因病去世。秦始皇的意图未能实现,然而他未曾预料到,自己这一举动为接下来的沙丘政变埋下了伏笔。
当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的山东平原时,随行队伍匆匆返回咸阳。然而,赵高和胡亥的阴谋已悄然发动。沙丘政变如期而至,赵高篡改遗诏,将扶苏除去,拥立胡亥为帝。扶苏出于孝顺,并未怀疑有人伪造遗诏,最终在赵高的指示下自尽。
胡亥登基后,却对秦朝的现实毫不关心,沉溺于享乐,将一切政务交给了赵高。赵高,不是为国家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与财富,逐步控制了朝政。随着赵高和李斯的权力斗争,秦朝的政局迅速混乱,高层失去了控制力,民众的反抗情绪开始积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爆发起义,尽管秦朝依然有强大的军队,但因为高层混乱,起义军趁机壮大。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起义逐渐蔓延,秦朝的军事力量逐渐被拖垮。
如果高层政治能够保持稳定,秦朝也许还能镇压起义。但由于赵高和李斯的斗争,秦朝高层精力分散,导致内部失控。最终,虽然秦朝依靠强大的军力一度压制住了起义,但迟来的反应和混乱的政局,让秦朝再也无法恢复元气。
在这场历史的风暴中,赵高无疑是最关键的幕后推手。若没有赵高的篡改遗诏,扶苏顺利登基,或许秦朝能避免走向灭亡。但胡亥登基后的腐化与赵高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垮台。
秦朝的灭亡,或许可以归咎于那场沙丘政变。如果没有赵高的背叛历史,也许会变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