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传说中,鲧是位高权重、地位仅次于唐尧的部落领袖。作为贵族出身的“高干子弟”,鲧深得唐尧的信任和重用,这使得他在当时部落中的声望与影响力非同小可。
那时的水患极为严重,百姓无计可施,哪怕是被后世称为明君的唐尧,也无力解决困扰各地的洪灾。作为一国之君,唐尧怎能忍心看着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灾难中挣扎呢?于是,他立即召集了部落联盟,决定共同商讨解决水患的对策。在这场会议上,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鲧,认为他有能力应对并解决这场水灾。
古今治水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堵住洪水的河道,二是引导洪水流向安全的地方。理论上,这两种方法都有效,但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方式。
鲧选择了堵住水流的办法,这种方法迅速见效,且实施起来相对简单。问题在于,鲧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原则。那时的洪水通过简单的堵塞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尽管如此,鲧固执己见,坚信他能通过不断加高堤坝来抵挡洪水的侵袭。洪水上涨一尺,他便加建两尺高的堤坝;洪水上涨一丈,他便加建两丈高的堤坝。
鲧将“水来土掩”这一策略贯彻到了极致,却没想到,当洪水涨到三丈高时,人力与物力无法继续应对,最终水堤因无法承受积压的洪水而被冲毁,导致灾情更加严重。百姓和唐尧并不关心鲧如何努力,大家关心的只有一个结果——止水。显然,鲧未能达到他们的期望,百姓纷纷抱怨,唐尧也因此对他彻底失望。
面对治水失败,鲧必须承担责任,最终,他被唐尧处决,死于羽山,时年九年未能治水有成。
许多历史学者认为鲧不该被处死,认为他当时并非主动担任治水工作,而是被部落首领推举上任,尽管他没有完成使命,但死罪过重。笔者则认为,正因为所有部落首领推举鲧承担这一责任,鲧的失败才显得更加致命。鲧的死,也许不仅仅是治水失败的问题,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复杂的政治阴谋。
当时的唐尧年事已高,许多部落首领都觊觎着接任领导的位置。鲧深受唐尧器重,很可能是唐尧的接班人选。然而,当鲧在关键时刻未能成功治水,其他部落首领趁机发动政治斗争,打压鲧,试图借此机会削弱他的威信。因此,唐尧为了安抚众人,只能痛下决心,处决鲧,使他成为这场政治风波的牺牲品。具体的阴谋我们暂且不表。
总之,鲧的死是突然且冤枉的。或许是因为死得太过于惨烈,鲧的尸体在羽山上长期未腐,成为时人谈论的奇闻。有人常常前去羽山,瞻仰鲧的遗体,而其中一个名叫祝融的男子,决定解开鲧尸体不腐的谜团,于是带刀前往,对着鲧的遗体一刀劈开。奇迹出现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正是我们熟知的大禹。
为了纪念鲧的死,或者是为了安抚鲧的族人,唐尧决定将大禹封为夏伯,让他继承父亲的部落,肩负起领导重任。这个从父亲腹中蹦出来的孩子,健康成长,后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治水英雄。
然而,大禹并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在家中安享童年。他成年后,再次面临着水患问题。此时,唐尧已将各部落的管理交给了虞舜,后者深感百姓疾苦,于是像唐尧一样召集了联盟会议,决定推举一位治水英雄。各部落首领再次将治水重任交给了大禹,尽管他年轻且刚刚结婚,甚至没有任何治水经验。
大禹,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正值新婚之时,却依然不能拒绝这个责任重大、危险无比的使命。他并未推辞,而是选择了“顺应民意”,踏上了治水的征程。在接下来的十三年中,大禹从未踏入家门三次,甚至有三次路过自己家门时,他也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行,从未回去探望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
传说中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时妻子卧病在床;第二次时妻子怀孕;第三次时,妻子已生下儿子。尽管他听到孩子的哭声,但依然坚持不回家。这段故事显然充满了夸张的成分,后人为了歌颂大禹的奉献精神,往往以此为范例,讴歌他的牺牲与坚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段故事的合理性也令人质疑。治水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既需要领导者的决策和规划,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执行。大禹作为总指挥,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身处治水一线。即使如此,难道他连短短几分钟的空隙也没有时间回家一趟吗?
尽管如此,经过十三年艰苦的努力,大禹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的治水方法也与父亲截然不同,大禹并非选择堵塞洪水,而是采取了“引水”这一方法。尽管“引水”见效较慢,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更为持久、耐心且更具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其中,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难题,特别是在黄河流域。一座大山阻断了黄河的流向,导致大量泥沙积聚,使得河床逐年升高。面对这一重大障碍,大禹带领工人们开山劈石,最终成功地开凿出了三道水门,将洪水引导走。这三道水门分别被命名为“鬼门”、“人门”和“神门”,开凿成功后,黄河水流畅通无阻,洪水再也无法危害两岸百姓。
这一壮举最终被后人称为“三门峡”,并成为大禹治水的象征。学者们指出,大禹的治水工程涵盖了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大部分地区,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时代,依靠人力完成这一庞大的工程,必定让大禹及其治水团队赢得了民众的崇敬与钦佩。
随着大禹治水的成功,他的威望日益高涨,成为了继尧舜之后的伟大领袖。经过大禹的努力,民众终于恢复了土地的耕种,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因此,大禹不仅仅是一个治水英雄,更是为百姓带来希望的领袖。
最终,大禹继承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成为了夏朝的开国帝王。在他之后,百姓的生活得以安稳,洪水再也不再威胁他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