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的意思不变,增加细节描写,同时字数控制在原文附近。
---
三国这段动荡纷繁的历史时期,人才辈出,群雄并起。提到聪明才智,诸葛亮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但即便他才华横溢,也曾被司马懿牵制得疲于应付。那司马懿是不是最聪明的呢?毕竟,最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中,司马家族才是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
不过,司马家能够成功,背后也有不少运气因素。他们其实是依附于曹操一派,所谓“和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家不过是那个“渔翁”而已。曹操家族打下的坚实基础,司马家便直接承接过来,水到渠成地掌控了大局。
要想成为皇帝,除了个人能力,还必须依赖天时地利人和。司马家的成功里,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成分,而真正有实力的人,不是看他赢得了几场大仗,而是要从他处理的点滴细节中,才能判断其真才实学。
鲁肃便是这样一个人物。也许因为他低调谦和,不争不抢,常常吃亏,甚至被一些人轻视和戏弄,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是个有真本事的将领。没有过硬的能力,他也不可能被任命为东吴的大都督。
在影视作品中,鲁肃常被描绘成一个不起眼、温和敦厚的老好人形象,但实际上,他自幼好学不倦,善于骑射,身材魁梧,绝非那种书生气十足、柔弱无力的文弱形象。年轻时,他经常召集乡里的青少年一同练武,展现出领导风范。
鲁肃的善良和慷慨是真实的。周瑜担任居巢长期间,曾向鲁肃借粮,鲁肃大方借给他整整一仓粮食,多达三千斛。
一斛到底是多少呢?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十斗为一斛,一斛约三千升,三千斛就是三万斗。汉朝时期一斗米约四斤,三万斗米折合十二万斤。这么大量的粮食,鲁肃轻轻松松借出,足以说明他家境富裕,且他果断大方。
借粮后,周瑜对鲁肃感激涕零,两人结为深厚的友谊,共同谋划江东大业。
随后,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深得孙权器重。每逢大事,鲁肃总能出谋划策,展现出非凡的智略和远见。
鲁肃是个极具大局观的人。赤壁之战前,他曾亲自拜访刘备,刘备打算与孙权结盟,于是与诸葛亮夸大曹操的军力,战后还向孙权借荆州。
这场赤壁大战,实际上是鲁肃精心策划并预测成功的。所谓“借”荆州,鲁肃心中有数。表面上让刘备借用了南郡和襄阳这两个地区,实则只是给刘备一些小利,但有效牵制了东吴的潜在劲敌刘备,让他不得不把东吴当作盟友,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刘备占据荆州,他就成了那棵招风的“大树”,吸引曹操的注意,而东吴则能相对保持安全。鲁肃的眼光敏锐毒辣,果然不久后曹操便发动攻击,誓要拿下荆州,还特意警告孙权不要介入。
刘备拿到荆州后并无归还之意,之后又攻下益州。鲁肃见状,便亲自登门要荆州。刘备推托,假称等攻下凉州后归还。
见刘备不肯,鲁肃转而邀请关羽商谈,设宴款待。然而关羽虽应邀而来,却多次出言傲慢,完全不把鲁肃放在眼里。
当然,关羽作为刘备的至交兄弟,自然与刘备同心协力,一起“欺负”鲁肃。
但他们没料到,鲁肃表面柔弱好欺负,实则格局高远。他甘愿吃些小亏,只为稳固孙刘联盟的大局。
事实上,这次鲁肃与关羽会面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落得被动无助。关羽领兵三万,鲁肃仅率一万士兵对峙,鲁肃为促成和谈,竟邀请关羽单刀赴会,双方军队都留在百步之外。
面对关羽的傲慢,鲁肃多次严词批评,言辞铿锵有力。会谈最终不欢而散,荆州未能收回。后来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又向孙权求援,双方这才达成分割荆州的协议。
鲁肃之所以能沉住气,不是软弱无能,而是看得远。他深知曹操雄踞北方,东吴和蜀汉必须抱团抗曹。虽然吕蒙建议孙权先除关羽之祸,孙权最终还是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继续维持孙刘联盟。
从长远战略来看,鲁肃对东吴的发展规划十分清晰。周瑜正因了解鲁肃的品行与才智,临终前特意推荐鲁肃接任大都督,鲁肃也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计。
《三国志》中记载:“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
若无鲁肃在对外外交和战略谋划上的沉稳与智慧,面对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不论蜀汉还是东吴,都早已被逐个击破。
可惜的是,鲁肃去世较早,孙权随后未能继承他的远见,改取荆州、杀关羽,引发刘备倾国之力南征,加上曹操夹击,若无陆逊力挽狂澜,东吴早已覆灭。
---
改写后你觉得怎么样?想调整语气或更详细再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