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最具权威性的史书便是“二十四史”。这些史书如《史记》、《汉书》,以及《明史》等,几乎每一部都记录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因此,除非参考这些经典史籍,否则其他史料往往被视为野史,它们的历史研究价值相对较低。
二十四史的编纂方式与《史记》相似,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从公元前2550年,黄帝时期等上古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为止。值得注意的是,这二十四史并未包含清朝的历史内容,那么,今天我们对清朝的历史究竟是从哪些资料中得知的呢?
关于清朝的历史,文献资料依然丰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清实录》,另一方面是《大清历朝实录》。这两部史书由清朝历代的史官所编纂,内容包括皇帝的日常言行、奏折和上谕等文件,以及各地的经济、军事状况等。这些内容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外,还有大量地方志和清朝文人编写的书籍,这些也成为了清朝历史研究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些文人编写的书籍值得参考呢?因为清朝时期,文人编纂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被汇编成《艺文志》,其中所列的书名便达几十万字,形成了清代文献的重要基础。
此外,清朝时期,尤其是晚清与外国的交流非常频繁,许多外国对清朝的记录成为了重要的史料,补充了我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
修史工作向来是一个庞大且极其耗时的工程,尤其是朝代更替后,新的政权往往会着手为前朝编纂历史。例如《明史》便是从顺治皇帝开始着手,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完成。而乾隆和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至于清朝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清朝的“正史”至今并未完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的历史编纂工作始于袁世凯执掌大权后的第三年,便开始着手编写《清史稿》。这部史书尽管被命名为“稿”,表明它并非最终版本,且大多数编纂者是满清的遗老,出于对大清的美化,很多内容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此外,缺乏统一的编撰机构,也使得《清史稿》内容零散、重复,且其中存在大量错误,因此一直未被视为正式的历史文献。
那么,为什么至今清朝的正史尚未编纂完成呢?
编写历史的惯例是由新朝为前朝编史。在袁世凯掌权后,编纂清朝历史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学者,这也就是《清史稿》的诞生。尽管如此,它并未成为“二十五史”的一部分,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历朝编纂史书时,都会设立专门的“国史馆”,并配备总管和大量史官、记录员,负责史料的整理和编撰。然而,编纂《清史稿》时,并没有这样的组织,许多学者各自为政,在家中独立编写,导致各自的内容存在大量重复,也缺乏整体规划。最终,这些零散的“草稿”被汇总在一起,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因此无法作为正式史书。
其次,清史的编纂工作并未完成,且有一些编写者存在美化清朝的倾向,因此史料的客观性受到了影响。再加上持续的战争,编纂工作没有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所以,这些不完整的史料显然不能作为正式的历史文献。
其实,在2002年,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编写清史,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但时至今日,二十年已过,编纂工作仍未完成,背后究竟有什么困难呢?
首先,清朝的史料非常庞大,不仅包括国内的各种史料,还有大量的外文记载。在文献方面,除了汉文记载外,还有满文记录,甚至皇宫内部和地方上的资料也都要整理。这些文献资料庞杂,且需要仔细辨别真假。这些史料浩如烟海,整理起来不仅困难,而且繁琐。
其次,传统史书多采用纪传体且使用文言文,但当代使用文言文编写历史已显得不合时宜,而现代的白话文则需要更多篇幅进行表达。这导致,即使在翻译和编写过程中,文字的篇幅也会大幅增加,工作量成倍增长。这使得编纂的进度延缓,且为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往往需要反复论证,进一步拖延了进度。
因此,尽管编纂清史的工作量巨大,且必须确保史料的真实性,才能最终呈现出一部符合历史事实的清朝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历史编纂会经历百年的漫长过程。
如今,随着工作逐渐推进,清史的编纂预计不久将会完成,我们可以期待这部史书在严格审定后,呈现出更加客观、真实的清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