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成为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二人被视为“仁君忠臣”的典范,也因此被众人熟知。然而,历史上对两人关系的记载却并不完全如此。诸葛亮虽然深受刘备的器重,但在出山初期,并未立刻获得重用。直到赤壁之战后两年,诸葛亮才正式被授予官职;而他成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也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事实上,当刘备升任汉中王时,诸葛亮在百官的劝进表中,排名仅为第五。
《三国志·先主传》列出了这份百官劝进表,具体内容如下:“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这份表格是依据每个人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功劳和声望排定的。从这个名单来看,虽然诸葛亮也位居高职,但并未处于最前列,显然他的地位并不是刘备手下的第二号人物。
或许有人会疑惑,诸葛亮不是刘备最看重的谋士吗?事实上,刘备最看重的谋士并非诸葛亮,而是法正。《三国志·法正传》中提到,刘备在夷陵之战后曾遭遇失败,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也透露出他自己对权力的认识:“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自己并没有法正那样的权威和影响力。
此外,裴松之在注释中还补充了一个小故事:在汉中之战期间,刘备情绪激动,竟亲自走上阵前督战。因为他的情绪失控,其他大臣都不敢劝阻,只有法正上前与刘备并肩站立。刘备无奈,只能与法正一同退到后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刘备对法正极为重视。
当然,法正在劝进表中也有列举,但由于资历尚浅,他的排名仅在诸葛亮之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劝进表中前五名高官中,有三人都与法正关系密切。马超和射援,都是扶风人,而法正与孟达也是扶风人。从“乡党情怀”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实际上属于同一个政治集团。此外,还有彭羕和李恢等人,他们与法正一派也有着较深的关系。
再看许靖,表面上他似乎没有立场,实则他也是法正一派的成员。许靖在东汉末年非常有名,是学者中的“明星”。在中原时,他与堂兄许劭共同举办了“月旦评”,这是当时最大的评议活动,连曹操的名声也正是由许劭的评价而崛起。为了避难,许靖来到蜀地,成为刘璋的座谈宾客。当刘备进入蜀地时,许靖曾打算暗中投敌,甚至一度让刘备产生杀掉他的念头。此时,法正挺身而出,劝说刘备效仿燕昭王“千金买马骨”,通过重用许靖吸引人才。许靖因此感激法正,始终铭记于心。
由此可见,在汉中之战和成都之战等关键战役中,法正为首的扶风集团贡献最大。这个小团体从出身来看,属于东州士族集团,而益州司马庞羲也因此在刘备手下有着重要地位。刘备能够顺利进入蜀地,离不开东州士族的支持;相比之下,诸葛亮代表的荆州士族集团,并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此时的诸葛亮,虽然是刘备的军师,但主要负责粮草筹措和内政工作。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百官劝进表中排名第五,反映出荆州士族集团在刘备手下的尴尬地位。除此之外,刘备在此处也有另一层考虑,那就是通过重用新人,吸引更多人才归附于自己。除了那些老臣,刘备最信任的便是荆州士族,因为这些人从刘备微末时就一直支持他。而东州士族虽然获得了高位,但刘备对他们的依赖更多是为了笼络他们。除法正外,像许靖、马超、庞羲等人,虽然被给予了高职,但都只是虚职,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以马超为例,尽管他在劝进表中排名第一,但刘备从未让他掌握实际兵权。事实上,马超在蜀国的战役中除了在下辨一战中短暂登场外,几乎再无作为。
因此,法正去世后,东州士族集团的地位逐渐下滑。刘备临终前,明确指出诸葛亮将主导蜀汉的未来。这其实是在表明,只有荆州士族集团才能真正执行刘备的政治理念。与后来诸葛亮的风光相比,此时他所经历的种种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