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摄政王”这几个字,相信大家都会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官方称号。摄政王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皇帝年幼,无法独立处理朝政事务,而摄政王则代替皇帝行使所有的权力,成为一位合法的代理人。这一制度在清朝统治近三百年间屡次出现,其中最著名的两位权臣便是清朝初期的多尔衮和清朝末期即将覆灭的载沣。
1649年,清太宗皇太极在当时的盛京去世。皇太极的去世带来了短暂而剧烈的动荡,因其生前并未明确选定继承者,这在他去世之后便成为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大事。此时,皇位的竞争主要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展开。考虑到清朝当时的复杂局势,多尔衮最终团结了周围的臣子和王爷,经过多方协商,决定让皇太极最小的儿子福临即位,成为顺治皇帝。
尽管多尔衮当时选择了放弃王位,但内心对权力的渴望依然未减。他清楚地明白,如果此时只差一步便能达到权力的巅峰,错失这一机会,实在是可惜。多尔衮最终决定,即使无法正式登基,他也要追求更大权力的地位,于是开始走上了专权之路。
多尔衮通过战争和治理积累了大量的声望,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而此时的福临年纪尚小,几乎对朝政毫无概念,因此所有的朝政事务均由多尔衮掌控。1657年,海豚被正式任命为摄政王,随后在1667年,他的权力再次上升,成为了摄政王。至此,多尔衮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几乎不需旁人协商,所有重大决策均由他一人决定。但更重要的是,在多尔衮的后期,他可以直接下达圣旨,对朝廷官员进行任免,可谓权力无比。可以说,虽然没有名义上的皇帝,实则朝政依旧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多尔衮实际上完全控制了年轻的福临,这也成为福临心中最大的痛楚。因此,在多尔衮去世后,福临甚至愤怒至极,挖出了多尔衮的遗体。
这是清朝成立之初的首位摄政王。然而,自从海豚去世后,摄政王的职务再也没有显现出来,直到200多年后的清末。当清朝朝野动荡不安,摄政王于1908年再次浮现,成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
到了1909年,年仅三岁的溥仪被迫承继光绪皇帝的位子。此时的溥仪还是个依赖母乳的婴儿,自然无法独立统治一个帝国。根据慈禧后人的意愿,溥仪的父亲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代替幼小的溥仪行使所有权力。因此,在清朝命运的最后三年中,载沣成为了实权掌握者。那时他不过才28岁。
在其任内的三年间,载沣尝试对清朝的现状进行一些调整,但此时的清朝已经穷途末路,情况变得越来越严峻。即便是他有再大的决断能力,也无法改变这种必然的趋势。大清王朝的军队被袁世凯牢牢把控,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即使载沣竭尽所能,也无力回天,清朝的覆灭已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