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9月,楚汉之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西楚霸王项羽主动提出和谈,而刘邦也同意了这一请求,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分割天下。于是,项羽开始向东南方向撤退,刘邦则向西方撤退。然而,在撤退途中,刘邦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果断决定背弃之前的协议,立刻调转军队追击项羽,意图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
刘邦的先锋部队樊哙,首先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阳夏(即今天的河南太康),樊哙成功生擒了项羽断后的周将军和他的四千名随军士兵。就在此时,刘邦获得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项羽并没有选择返回彭城,而是转向了东南的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刘邦猜测项羽不返回彭城,是因为彭城地理位置突出,四面被山川包围,不利于防守,属于一个死地。因此,刘邦早已准备好了应对计划:如果项羽真的选择撤回彭城,他会与灌婴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压迫项羽并夺取战略空间。这样一来,项羽必定会陷入困境,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垓下之战。
然而,项羽并没有选择返回彭城,而是沿着颍水流向寿春。刘邦认为,项羽选择寿春的原因是路程较近,而且若寿春失守,钟离这一战略要地也难以保全。基于这一判断,刘邦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立即下令齐地的韩信和梁地的彭越汇合,集结军队参战。接着,在接下来的垓下决战中,刘邦大胆指定韩信为先锋,赋予他30万兵力。可以说,刘邦在追击战开始时,就已经精心布局,巧妙地布置了“形”和“势”,最终成功围剿了项羽。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刘邦如何通过“形”布“势”实施战略。起初,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并未按计划会合。到了汉五年(公元前202年)10月,项羽在固陵击败了刘邦的追兵。此时,刘邦的军队约20万,而项羽的军队则有十几万。尽管刘邦并未立即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他选择先采取坚固防御阵地进行对峙,目的是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与此同时,韩信的30万大军驻扎在齐地,彭越的部队也有数万在梁地待命。灌婴的部队通过连破下邳、彭城、沛县、谯县等地,正朝刘邦靠拢。在这种局面下,由于兵力劣势,项羽的撤退变得极为困难,一旦他尝试行动,刘邦的优势兵力便能打乱他的阵形。因此,刘邦选择了稳守阵地,项羽被迫困于陈县,无法顺利撤退到寿春。
刘邦通过巧妙的“形”布“势”进一步压制项羽。首先,他亲率主力驻守在固陵和陈县一带,确保项羽无法顺利撤退至寿春;接着,他通过赏赐土地,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激励他们全力参战。同时,灌婴的部队迅速向刘邦汇聚,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态势。刘邦还派出别的军队渡过淮河,直逼寿春,并劝降了九江郡的楚大司马周殷,促使其投降。与英布会合后,刘邦迅速北进,成功封锁了项羽的退路。
此时,项羽得知寿春的周殷背叛,急忙决定突围。他唯一能选择的撤退路线是沿涡水向钟离方向撤退,再图江东。然而,表面上,刘邦的军队并未主动进攻,仍以防守姿态应对,但事实上,项羽已经由于粮草紧缺、退路被切断,陷入了被动局面。刘邦通过调兵布阵,将项羽的活动空间逐步压缩,为后来的决战埋下伏笔。
刘邦所采用的《孙子兵法》中的“形”和“势”,是他制定战略的核心。刘邦通过防守型的兵形,逐步形成了对项羽的四面包围之势。每当项羽有所动作,刘邦便迅速调整策略,主力声东击西,巧妙地破坏项羽的退路,使项羽的局势陷入困境。通过这种精妙的战术运用,刘邦将项羽逼入了绝境。
到了汉五年(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在垓下再次遭到刘邦的追击,陷入了最后的决战。刘邦的兵力约有40万,而项羽的兵力仅为10万。随着战斗的进行,刘邦通过精心布阵,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垓下的决战中,韩信率领30万部队为先锋,以纵深的队伍抵挡项羽的猛烈攻击,同时派出奇兵从左右两翼发起突袭,迅速打乱了项羽的阵形。项羽的部队被迫后退,最终全线溃败,垓下之战成为了项羽的终结。
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刘邦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形”和“势”,通过缜密的兵力部署和战术调配,最终击败了项羽。尽管后世常将此战的胜利归功于韩信,但深入分析战役布局,不难发现,刘邦才是这场胜利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