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号称神机妙算,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他不仅为明朝的建立贡献巨大,还因其卓越的预见能力,成为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预测者。传说中,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关于大明国运的未来,刘伯温给出的四字回答,在200年后竟然应验了。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人。历史上,他被称为东汉明帝孙彭城考王刘道的后代,也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的后裔。刘伯温天赋异禀,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通晓天文和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了明朝的开创,帮助国家稳定,因此被后人尊奉为诸葛武侯。朱元璋也常称他为吾之子房,把他与汉代的张良相提并论。 1359年,刘伯温48岁时,朱元璋攻占了浙江东部,听闻刘伯温和宋濂的声名后,便以重金邀请他为谋士,但刘伯温初时未答应。直到孙炎两度致信邀请,刘伯温才决定出山。当他到达应天后,刘伯温提出了十八条时务策,深得朱元璋的赞赏,随后,朱元璋为他建了礼贤馆,给予他极高的待遇。 1367年,刘伯温56岁,朱元璋任命他为太史令。当时,刘伯温根据天文现象推算出,荧惑星出现在心宿,预示着会有兵灾和动乱。为了让国家安定,刘伯温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以平息民怨。与此同时,发生了大旱,刘伯温又建议处理久积的冤案,朱元璋照办后,立刻降下大雨。此时,刘伯温趁机向朱元璋建议建立健全的法制,防止滥杀无辜。 有一次,朱元璋准备处决一批囚犯,刘伯温询问其中的原因。朱元璋告诉他自己做了一个梦,刘伯温分析道:这是一个吉兆,象征着获得疆土和百姓的支持,应该暂停处决,静待时机。三天后,海宁投降,朱元璋非常高兴,于是决定释放所有囚犯,并再次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元璋常常向刘伯温询问天象的解读,刘伯温则逐一作答,并且每次回答完后,他都会将草稿销毁。刘伯温指出,霜雪过后必会迎来阳春,国家已经立下了威望,现在应当适度宽大治理,保持安定。然而,刘伯温在隐退后,却很少谈论自己的功绩,只是过着悠闲的生活,饮酒下棋,过着简单的日子。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刘伯温的故事,其中有说他常常微服出巡,察看民情,也有传言称他通晓占卜,甚至预言了大明朝未来的许多重大事件。他所著的《烧饼歌》就暗示了大明之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在民间的神话传说中,刘伯温被视为一位先知,他的形象近乎神话,被誉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预言家。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帮助下坐稳了大明的皇位,但他仍然希望得到刘伯温对国运的预言。刘伯温给出的四个字是:遇顺而止。当时朱元璋未能完全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也没有再追问。没想到,这四个字在数百年后竟然精准地揭示了明朝的灭亡。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占了河南,随后建立了大顺政权,而同年,清朝的顺治帝登基,清兵入主中原。可以说,这是历史的巧合,也可以说刘伯温早已预见到了明朝的结局,通过他的预言,历史似乎早已写就了一份命运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