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将不怕千军万马,但最怕的往往是万箭齐发。虽然看似微不足道的雕翎箭,却常常成为将领的噩梦。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名将最终死于箭下,至少有十位如此。
第一位是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之一,刘备和诸葛亮都对他敬畏有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张郃最终死于诸葛亮的巧妙设伏。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撤退时,司马懿多次劝阻张郃不要追击,但张郃却坚持追击,企图立下赫赫战功,结果中了诸葛亮精心布下的埋伏,最终被箭射死。诸葛亮曾感叹:“今日欲射一马(指司马懿),误射一獐(指张郃)”。然而在三国正史中,张郃死因另有隐情,是因为司马懿为了掌控军权,逼着他追击诸葛亮,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第二位是典韦,曹操的忠实护卫,三国时期名将之一。在民间的三国名将排名中,他位居第三。典韦的死尤为令人惋惜,他死于一次意外。张绣投降后,曹操率军进入宛城接管。然而曹操看中了张绣的妻子邹氏,导致张绣反叛,并偷偷袭击曹操。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典韦奋力抵抗敌军,甚至用敌人的两名士兵作为武器。正当典韦英勇作战时,张绣的军队朝他射出大量乱箭,最终典韦在保护曹操的过程中死于乱箭之下。
第三位是黄忠。以箭术无双著称,百步穿杨,连关羽都曾吃过他的亏。黄忠一生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定军山之战更是斩杀了夏侯渊,帮助刘备稳定汉中。然而,黄忠最终死于自己最擅长的箭术。在关羽死后,黄忠随刘备进攻吴国,但不幸中了吴军的埋伏。马忠一箭射中黄忠,将这位百步穿杨的将领送命。黄忠的死可追溯到他对东吴的轻敌与疏忽。
第四位是张辽,这位名将以威震逍遥津而著称,令孙权十分忌惮。关羽曾称张辽的武功不逊色于他和张飞。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张辽也是死于箭下。当曹丕率军讨伐吴国时,他中了埋伏,被东吴的丁奉追杀。张辽为了救曹丕冲出陷阱,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致命。曹丕的军事能力欠缺,正是他亲自指挥,导致了张辽的死。
第五位是徐晃,他被誉为曹操的“周亚夫”,是三国中为数不多击败过关羽的大将之一。徐晃的死与他对司马懿的不满有关。在《三国演义》中,徐晃被司马懿指派去讨伐孟达,但孟达选择避战,徐晃不禁大骂司马懿。在气愤中,他过于接近孟达的城池,最终被孟达一箭射死。
第六位是太史慈,东吴的第一猛将。与孙策的战斗中,他勇猛异常,而当孙权决定围攻合肥时,便派太史慈担任先锋。然而,太史慈却中了张辽的埋伏,最终被诱入城内遭到射杀。尽管太史慈被救回,但伤势过重,最终死于箭伤。太史慈的死也可以归结为他的刚烈性格,让他在面对张辽的计谋时未能保持冷静。
第七位是甘宁,东吴著名的猛将,孙权极为器重他。他曾为孙权在多个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夷陵之战时,甘宁因病出征,虽然他依旧前线作战,但由于身体不适,未能发挥全力,最终在沙摩轲的箭下命丧黄泉。甘宁的死,无疑是命运的不公,让一位猛将无力发挥其应有的战力。
第八位是孙策,江东小霸王的死因广为人知。他在打下江东后,依旧保持着不拘一格的性格,做事常常冲动且极具攻击性,因此结下了不少仇敌。某次,他在打猎时遭遇了仇人许贡门客的暗算。孙策被弓箭射伤,虽然被救回,但因伤势过重最终死去。孙策的死,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冲动和霸气的性格。
第九位是孙坚,这位江东的猛虎,最终死于刘表的暗算。刘表设下陷阱,将孙坚引入树林,突然间乱箭齐发,孙坚当场被射死。孙坚的死源于他对刘表的轻敌,没有警惕到背后的阴谋。
第十位是黄祖,在《三国演义》中,他最著名的事迹是杀死了三国时期第一大喷子祢衡。黄祖的死也十分简单,最终被甘宁所杀。当孙权率军攻打黄祖时,黄祖因战败而试图逃走,却在甘宁的埋伏中被射中,最终被斩首。
这些名将的死,虽各有不同的背景和原因,但都突显了一个共同点:他们或多或少因为轻敌、过于自信,或者性格的冲动,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