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刘备是否是一个伪君子?从以下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真实面貌。许多人对于刘备是否真的是伪君子感到疑惑,今天我就通过两件事情来分析一下,帮助大家理解他的真实一面。
首先是刘备带领百姓撤离的事件。公元208年,经过长时间征战的曹操决定回到邺城。此时,他已经确定北方的局势已经稳固,完全掌控了局面。所以,他开始在邺城附近训练水师,并命令张辽等几位将领驻扎在许都南面,为即将向南进军做准备。到了同年七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准备攻打荆州。而就在八月,刘表突然去世,由其子刘琮继位。刘备得知刘琮可能会选择投降曹操,心中忧虑,便前往找刘琮询问。面对刘备的迫切询问,刘琮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辞不见他。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无奈之下,只能在刘表的坟前告别,随后匆忙撤离,开始逃亡。
在逃亡过程中,超过十万的百姓随同刘备一起逃跑。有人认为刘备是因为关心百姓的疾苦,才带领他们一起逃亡;也有人认为,刘备之所以带着这些百姓,是因为他认为这些百姓能够成为抵挡曹军的“肉盾”。由于曹军人多,刘备单凭自己难以抵挡,但带着百姓逃跑,就可以让曹军在追击过程中先杀掉这些百姓,从而为他自己争取逃脱时间。而百姓中的青壮年则可以充当民兵,作为战斗的力量。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那么,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跟随刘备逃跑到底如何呢?
首先,百姓选择跟随刘备逃亡的原因,与曹操的暴虐行为有直接关系。曹操是一个性格残忍的人,曾多次在攻占城池后,对城中的百姓进行大规模屠杀。比如,在泗水一战中,他曾屠杀了上万名百姓,甚至在攻占夏丘和取虑等县城时,曹操也曾带领部队进行屠城。这些恶行让百姓对他心生恐惧,选择跟随刘备逃亡。
另外,影视剧中的刘备形象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和仁爱的,他不忍心抢夺刘表的领土,甚至在长坂坡战役中不愿抛下苦难中的百姓。在影视剧中,还有这样的情节:所有大臣都支持刘备称帝,唯独他自己保持沉默,最终是因为诸葛亮谎称病重,说看到刘备称帝是自己一生的愿望,所以刘备才勉强同意。历史上,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刘备虽然在小说中表现得和蔼可亲,但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有着伪君子面目的人物罢了。
在刘备称帝之前,有三个人的事迹值得注意。首先是费诗,他原是刘璋手下的一个县令,后来投奔刘备,并得到官职。费诗曾劝刘备,在天下未统一时,不要急于称帝,认为这样会引发民众的疑虑。然而,刘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将费诗流放至永昌,导致他的才能未能得到施展。其次是雍茂,他曾担任刘备的主簿,从事重要事务。他也劝刘备暂时不要称帝,建议将这一决定推迟。然而,刘备依旧不听,最后甚至找了一个虚假的理由,将雍茂杀害。最后是刘巴,最初他并不打算归顺刘备,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投降。看到前两位人物的遭遇后,刘巴虽然心中有许多想法,但也因为担心遭遇同样的命运,而一直未敢言明。直到刘备称帝的第二年,刘巴才因内心的痛苦去世。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备内心深处隐藏着极大的野心,他的行为和言辞看似仁慈,但实际上,他也展现了伪君子的一面。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刘备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