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乱世中,群雄并起,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许多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刘备三兄弟、曹操等,个个都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要么是逐鹿中原、称霸一方的英雄,要么是忠肝义胆、关心百姓的侠士,三国无疑是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历史时期。
在这三国时代,说到我最喜欢的人物,非赵子龙莫属。小说中他那七进七出的英勇事迹,真的是气吞万里如猛虎,给了无数怀抱侠士梦的人们巨大的力量与憧憬。每个喜欢英雄传奇的人,似乎都无法抗拒赵子龙的英勇形象。然而,若从正史来看,赵云其实并未获得刘备的重用。那么,为什么刘备没有重用赵云呢?赵云到底在什么地方,导致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提到刘备的身份。刘备,这位被尊称为刘皇叔,虽然出身贫寒,但骨子里却拥有东汉皇室的血脉。可以说,刘备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正统”的,东汉时期等级制度严格,尤其是在西晋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变得极其严苛,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只有那些自古贵族出身的家族,才能称王称侯。举个简单的例子,袁绍之所以能够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正是因为他出身显赫,家族背景深厚,“四世三公”正是袁绍能够统领群雄的原因。虽然刘备是一个没落的皇族,但骨子里,他始终遵循着当时社会对身份的严格要求。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门阀制度的权威。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自认身世不显赫,对袁绍的“四世三公”深感不屑,认为那不过是“冢中枯骨”。他的人才选拔标准也很不拘一格,手下大将除去曹家和夏侯家外,大部分都是从草莽中脱颖而出的英雄豪杰,比如典韦、许褚等,而张辽、徐晃、文聘等,则是降将。假如赵云当时投效曹操,或许早就得到了重用,但赵云偏偏选择了刘备这个对家世极为看重的主公。
刘备早年并没有过多讲究门第出身。他的两位结义兄弟中,张飞家境最为富裕,家中有几亩桃园,最后三人结拜也是在这片桃园里完成的。而刘备自己早年生活困苦,甚至不得不靠卖草鞋为生,手下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可是随着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尤其是在诸葛亮加入后,刘备开始注重“排场”与门第。这其中,其实也和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个极为护犊子的人,意味着他总是优先提拔自己的亲信,而赵云并非诸葛亮的亲近之人,自然被放在了一旁。
再谈刘备称帝后的封赏问题。群臣上表贺帝,前五十位领衔,其后还有一百八十多人。大家猜猜刘备的手下是否有赵云?很遗憾,赵云连这百余人中的一员都未能上榜,反而排在首位的是征西将军马超,马超的身份显赫,不言而喻。第二位是法正,而诸葛亮只排在第八位,这一排位的安排,赵云自然没有出现在其中。
此外,赵云也并非擅长言辞交际。刘备在平定益州后,准备为群臣分封赏赐时,赵云却站了出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益州常年战乱,百姓困苦。现在我们平定了益州,应当把得来的良田分发给百姓,而非私自分封。”虽然刘备欣然接受了赵云的提议,但此话一出,朝中的文武百官便心生不满。封赏之事原本是群臣期待已久的,而赵云却给这个传统的分封制度泼了一盆冷水。
赵云的运气似乎也一直不太好。早年他投靠刘备时,刘备的势力并不强大,几乎是寄人篱下,赵云只能担当一个“保安队长”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了赵云是负责保卫的角色。等到刘备有了兵力,刘备也已经习惯了赵云的“保安队长”职务,其他能打仗的大将也逐渐被派出去,直到有一天,朝中无大将可用时,刘备才想起赵云。然而,此时的赵云已经年事已高,头发也早已花白。
赵云一生冷静沉稳,勇猛无敌,且爱民如子,性格谦逊。若是能早些领兵征战,或许蜀国的命运将会截然不同。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早已过去,赵云的命运也无法更改,只能令人感叹,命运之神果真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