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三国》,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激动人心的战斗场景,以及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领们。的确,《三国》带给我们的最深刻印象,往往是那些历史上罕见的武将英雄。不过,之前小编已经和大家聊过不少关于这些武将的故事,因此今天小编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在三国鼎立时期的三位君主。
根据历史记录,曹丕和刘备在相继称帝,曹丕在公元220年,就已经宣告自己为帝,而刘备紧随其后,于221年登基。相比之下,孙权却在十年之后才正式称帝,这一举动令人难以理解。按理说,当时三国割席断交,各方对立,而在那个时期,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其他两方都已经称帝,孙权自然会面临一个尴尬的位置,被迫低人一头。那么,孙权为何愿意忍耐十年,才选择登基呢?
首先,他的资格不足。尽管孙权与另一方势力处于敌对状态,但实际情况是,东吴的地理优势并不足以弥补他在兵力上的不足。倘若孙权贸然称帝,曹丕和刘备肯定会把他视作首要的对手进行打击,这是东吴所最为忌惮的。因此,为了保全江东的基业,孙权无法轻举妄动,一旦成为众矢之的,他的统治便会岌岌可危。
其次,缺乏名正言顺的理由。并不是每个拥有一定实力的人都可以自称皇帝,称帝需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如果没有合理的依据,就算孙权开口称帝,也难以得到百姓的认可。那时,曹丕之所以能称帝,是因为宣称刘协将帝位传给了他,而刘备则以汉室后裔自居,借此旗号反抗曹丕。相比之下,孙权则没能提供任何可行的理由来支撑他的称帝之梦。所以即便心中有称帝的渴望,孙权也无从付诸实践。
虽然三国时期的局势看似混乱,但实际上每个心思都清澈如镜。小编认为古人通常比现代人聪明的原因,或许在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闲暇时总会思考世事。而如今的现代人从小便沉浸于电子产品的世界中,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然也不会去思考别的事情。
这两个因素无疑是促使孙权十年后才称帝的关键原因。虽然可能还有其他相关因素,但以上两点确实是最为重要的。各位小伙伴,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可能阻碍了孙权称帝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