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们邀请读者关注我们的内容,这样可以方便你在以后获取更多类似的文章,同时也是方便讨论和分享你的观点,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来源。
文章 | 托马斯
编辑 | T
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一天,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爆,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而与此同时,苏联也传来了一条震撼消息——赫鲁晓夫,苏共的第一书记,竟然被迫辞去职务,下台了。
事实上,仅仅两天前,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了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提案,并且宣布将赫鲁晓夫软禁起来。面对这一局面,赫鲁晓夫无奈之下只能向主席团提交辞呈,而讽刺的是,就在10月16日,主席团正式批准了这一决定。
赫鲁晓夫的辞职,来得如此突然,甚至毫无预兆。这一事件可以说是一次典型的“宫廷政变”,而策划这场政变的,竟然是当时看似平凡的勃列日涅夫。令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勃列日涅夫能够成功发动政变?赫鲁晓夫曾执政苏联长达11年,却为何在这场政变中毫无反抗之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揭开这场政变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
政变前的伏笔
在政变发生的前一个月,赫鲁晓夫正在莫斯科的家中,突然接到了一个非常急促的电话。当时,赫鲁晓夫并不喜欢在下班后接工作电话,更何况他那时并不在莫斯科,这样的电话肯定意味着非常紧急的事情。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感到情况不对,急忙接起电话询问情况。电话那头的人,自称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伊格纳托夫的前警卫长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声称有一场针对赫鲁晓夫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参与者都是苏联的高级官员,并急需向赫鲁晓夫报告。谢尔盖起初觉得这人可能是疯了,于是准备让他向克格勃报告,但瓦西里却警告说,克格勃的负责人谢米恰斯内伊也在这场阴谋的参与者之列。
瓦西里不断强调事关国家与赫鲁晓夫的安全,经过一番劝说后,谢尔盖勉强同意了与瓦西里见面。之后,谢尔盖开车在莫斯科河畔的街道上前行,半小时后见到了瓦西里。瓦西里上车后,讲述了自己所知的情况,提到许多高级官员,包括伊格纳托夫和勃列日涅夫,已经在暗中密谋推翻赫鲁晓夫的政权。
谢尔盖听完这些话后依然感到疑惑,不确定是否要相信这些内容,因为赫鲁晓夫从未允许家人涉足政治。但在瓦西里一再强调国家和赫鲁晓夫的安危后,谢尔盖最终答应了见面。几天后,赫鲁晓夫从火箭发射场回到家中,在晚餐后,谢尔盖向父亲透露了这番情报。
赫鲁晓夫听完后,沉默了片刻,坚决表示:“这不可能!”他认为,伊格纳托夫可能有个人怨恨,但勃列日涅夫、谢列平和波德戈尔内这些人并没有理由背叛自己,甚至在第二天,他还去与米高扬和波德戈尔内会面,并且笑着否定了这些阴谋论。
然而,赫鲁晓夫的盲目自信最终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此之后,赫鲁晓夫仍未意识到,政变的风暴已经悄然逼近。
赫鲁晓夫的盲目自信
赫鲁晓夫之所以没有对这些警告引起足够重视,除了觉得这些人没有能力发动政变外,还因为他一直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过是一个顺应他提拔而上升的官员,缺乏独立性。而实际上,勃列日涅夫确实是通过赫鲁晓夫的提携,逐渐走到了苏联政治的核心地位。然而,勃列日涅夫的野心早已开始膨胀,他不仅厌倦了党务工作,还梦想着能成为国家元首,出访世界各国。
与此同时,波德戈尔内和谢列平也逐渐对赫鲁晓夫心生不满,开始与勃列日涅夫联手,筹划反对赫鲁晓夫的计划。他们很快组成了反赫鲁晓夫联盟,得到了一些对赫鲁晓夫改革不满的高级官员的支持。政变的计划在1964年春天正式启动。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积极争取其他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支持,并巧妙利用度假期与他们进行私人谈话,进一步拉拢他们加入反赫鲁晓夫阵营。与此同时,他们还试图争取军队和克格勃的支持。最终,勃列日涅夫成功地策反了许多赫鲁晓夫的亲信,包括掌控军队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克格勃负责人谢米恰斯内伊。
这些高级官员的背叛,令赫鲁晓夫的政权岌岌可危,而他依然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命运已经注定。
改革失败的背后
赫鲁晓夫的失败,除了勃列日涅夫等人的背叛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执政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失败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没能改善苏联的经济,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尤其是他提出的“超越美国”的口号,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倒退;他的工业改革同样失败,党内的反对声音不断;而他对党内干部的频繁更换,更是激起了干部的不满,导致了党内的不稳定。
更糟糕的是,赫鲁晓夫削减军费的政策,直接得罪了军队,甚至在1957年曾发生过一次“十月全会”的政变,差点让赫鲁晓夫失去政权。而这些改革失败的积累,使得赫鲁晓夫最终孤立无援,成为了一个被背叛的孤家寡人。
赫鲁晓夫的黯然下台
政变的计划终于在1964年10月13日得以实施。当赫鲁晓夫从度假中返回莫斯科时,等着他的却是一个无情的政治审判。勃列日涅夫和其他反对派成员迅速采取行动,将赫鲁晓夫从最高权力的岗位上拉下台。
尽管赫鲁晓夫曾是斯大林死后苏联的一位重要领袖,但他最终被一场充满背叛的政变彻底推翻。而这一切,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赫鲁晓夫的过度自信和改革的失败,使他无法避免政权的丧失。
这一事件,标志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的彻底终结,也为苏联的历史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