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和刘邦之间,既有默契又充满紧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信的死,正是这种微妙关系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句话。虽然这句话流传已久,但其实它并没有出现在正式的历史记录中,更像是小说家和后人编造的内容。它与很多历史故事一样,属于一种想当然的附会。尽管这些故事是虚构的,但它们反映了吕后和刘邦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韩信与刘邦之间,也确实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才使得这样的故事得以流传。 韩信是一个天才人物。即使是张良,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黄石公和圯桥进履等,但关于韩信兵法的来源,却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只能推测,他的兵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那时,天下动荡,参与战争的人数不胜数,但韩信在短短时间内就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人。天赋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事情并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实现的。 从军事才能来看,韩信无疑是天才。横向来看,他直接击败了秦末最强的两位军事将领:章邯和项羽。纵向来看,刘邦当年能够顺利进入汉中,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做成这件事的人。以后再有类似的尝试,像诸葛亮从蜀中出征汉中,都变得几乎不可能。历史上,一旦涉及到四川,几乎就是割据之地,很难进行主动出击。但韩信做到了,这也凸显了他军事天才的独特性。 然而,尽管韩信在军事上的成就如此辉煌,他并不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局势。在那个时代,刘邦必然要消除异姓王,这是迟早的事。这并不是因为韩信个人的品质,也不是因为他是否愿意反抗,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与刘邦通过军事手段消除异姓王不同,韩信作为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刘邦最终采用了智谋的办法,将他骗到长安,并将他囚禁起来。韩信并没有立即被杀,而是在长安住了六年。对于刘邦和韩信来说,这六年都充满了漫长和煎熬。刘邦不立即杀韩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感情因素,也有韩信功劳太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韩信已经失去了兵权,刘邦其实并不想立刻杀掉他。毕竟,若是要杀,六年间早就做了。 然而,最终韩信还是死了,而且是吕后亲手所为。吕后与萧何联合起来,实施了这场政治清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时韩信的死像是兔死狗烹,这说明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此时刘邦并不在长安,而吕后选择在刘邦不在的时候动手,显然是因为她深知刘邦的心思,一直犹豫不决,无法下定决心杀韩信。所以,吕后主动采取了行动。至于刘邦知道这一消息后的反应,他是又惊又喜。首先是惊讶,刘邦平定了叛乱后,突然听说韩信死了,心理必定感到震惊,怎么韩信就这么死了呢?但是,随即刘邦又松了口气,心中隐隐觉得高兴。毕竟,韩信这些年一直是个隐患,他终于死了,自己心中的那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下了。看似普通的一件事,实际上却表明了吕后已经开始在朝政中擅自做主,逐步掌握了权力。她的这一行为,也为日后更大的政治变动埋下了伏笔。 至于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些话,若真有其事,历史上的无数例子都证明,皇帝说过的话并不一定能够兑现。无数大臣的惨死也验证了这一点。韩信的死,虽然冤屈,但却也是当时历史大势的必然。政治斗争面前,任何感情都会显得脆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