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诸葛亮出山,大家都会联想到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主要是因为它展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智和刘备的虚怀若谷。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让人津津乐道,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做帝王要像刘备一样谦逊待人,而做臣子则要像诸葛亮那样聪明能干。然而,这段历史佳话中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非得让刘备三次来请他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这件事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接下来,我们将从诸葛亮、刘备和刘备身边的猛将们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他早就做好了准备,等待一位明主来向他请教。这在史书中有所记载,诸葛亮自称卧龙,意思是自己像一只卧伏的龙,虽然隐藏起来,但已经能够了解天下大事。他这样说其实是在表达自己才智出众,期待能有一个识才的君主来召唤他。在古代,有才的人通常会以帮助一个有眼光的君主为目标。正如诸葛亮自己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等人一样,这些人都曾辅佐过伟大的君主,诸葛亮显然是想走同样的道路。与戏文中那种闲散的形象不同,他其实有着高远的志向。 那么,为什么他非要让刘备三次来找自己呢?我们要理解,古代的三并不一定意味着字面上的三次,而是指很多次,也就是刘备前后多次去寻找他。当时的交通条件差,路况艰难,没有今天的汽车或火车,刘备每次去诸葛亮的住所都非常辛苦。诸葛亮通过这样的方式,是在考察刘备是否真心诚意。再者,从年龄上看,诸葛亮比刘备年轻将近二十岁,若没有足够的诚意,以后跟随刘备可能会受到冷落,地位不稳,因此他需要通过三顾来测试刘备的决心和诚意。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当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要找诸葛亮。大家知道,刘备和诸葛亮的住处并不远,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情。这其实并不奇怪。第一,刘备当时正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急于保命,哪里有心思去挑选军师来辅佐自己的事业。第二,虽然诸葛亮自称有才,但他在当地的士人中并不受到重视,刘备也未必把他当作首选。第三,即使刘备有了请诸葛亮的打算,实际上他去找他也不一定是连着去的。史书上只是提到三顾,但并没有明确说每次都见到了诸葛亮。也许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去时,恰巧又不见人;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才在家中等候刘备。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通信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从刘备身边的猛将们角度来看,刘备已经有了结拜的兄弟,和他们的关系非常亲密。而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往往是无法避免的。诸葛亮如果要加入刘备的团队,必然会面临地位较低的问题,这与他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符。所以,在这个阶段,诸葛亮需要通过不见刘备来提高自己的价值。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刘备:我不只是一个随便的人,我不做小角色,你得三顾我,才说明你的诚意。这样做不仅是在向刘备表明自己未来的地位,也是在向刘备的猛将们展示:你们虽是刘备的亲信,但我有我的独特价值,你们以后必须听我的。综合来看,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实际上是一种试探,不仅是为了测试刘备的诚意,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待遇。而在后来的演义中,这段故事被美化和夸张,加入了许多戏剧化的情节,比如张飞火烧草屋等,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使得这个历史事件更加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