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比较,一直是互联网文史圈内一个持久不衰的话题。喜欢明朝的网友和喜爱清朝的网友,甚至有一些既不喜欢明朝也不喜欢清朝的网友,他们都会对这两个朝代进行各种对比,甚至对明清的各方面都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争辩。
我个人认为,清朝在各方面都优于明朝,原因也很简单:清朝出现在明朝之后,清朝的统治者亲眼目睹了明朝的灭亡过程,因此,清朝的皇室自然会从明朝的灭亡中汲取教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的表现无疑要优于明朝。
当然,我知道这个观点可能会让许多朋友不同意,尤其是那些喜欢明朝或是讨厌清朝的人,他们一定不赞同我的看法。
所以,今天我打算来讨论一下清朝的皇室制度。我认为,清朝在管理“皇亲”方面,比明朝做得好得多。这一点,清朝显然是从明朝管理宗室不善的经验中汲取了教训。可以说,清朝的宗室制度是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改进的。
清朝宗室的管理制度核心是“差使”,也就是说,清朝决不允许皇室成员坐享其成、不做任何事情。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有工作可做,但至少那些近支的宗室成员想要待在家里领俸禄而不做任何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清朝的近支宗室指的是和皇帝有相同祖先的人。)
举个例子,嘉庆帝在处理和珅的事情时,下令解除和珅儿子——嘉庆帝妹夫丰绅殷德的所有职务,只保留他的伯爵爵位,让他在家里闲住。然而,经过两个月,嘉庆帝意识到,给丰绅殷德保留爵位,让他在家闲住其实并不是处罚,反而是对他的一种奖励。毕竟,这种生活几乎是清朝许多皇亲国戚梦寐以求的。
清朝的法度对皇亲国戚十分严厉。如果工作做不好,轻则罚款,重则停薪。而且,在皇帝身边工作十分辛苦。例如,皇帝每天早上六点钟上班,而在皇帝身边工作的皇亲国戚必须五点起床,赶在皇帝上班之前去“站班”,其目的是让皇帝看到某某人已经到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所以,对于皇亲国戚来说,能够带爵在家闲住,根本不受处罚,是最享受的生活。于是,嘉庆帝最后决定让丰绅殷德保留爵位,但同时也取消了他的职务,这实际上是一种“惩罚”。
过了一段时间,嘉庆帝才意识到这个决定的问题,于是他修改了之前的决定,剥夺了丰绅殷德的爵位,并给了他一个“散秩大臣”的头衔。这意味着,丰绅殷德虽然没有具体的工作,却得到了一个名义上的职务。实际上,散秩大臣就是在皇帝办公室外面“站班”的角色。这项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有时候还可能被皇帝发泄情绪。“你怎么站的?站得东倒西歪的!罚俸!”皇帝随口的一句话,可能让这些人白白工作一年。
再举一个例子,乾隆年间的怡亲王弘晓。因为怡亲王胤祥生前的影响力过大,乾隆帝即位后,决定削弱怡亲王的权力,于是借着“弘皙逆案”机会,罢免了弘晓的一切差使。可是没过多久,乾隆帝意识到,实际上,这样等于给了弘晓一个轻松的生活。因为他每天五点半就开始办公,而如果弘晓回家闲居,那就意味着他整天都可以睡懒觉,乾隆帝觉得这不合适,于是给了弘晓一个新的职务,让他在乾清宫担任头等侍卫,这样弘晓就不得不和乾隆帝一样,维持相同的作息时间。
其实,清朝宗室的管理制度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好的。如果在雍正朝之前,那些没有任何职务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甚至会被编入包衣籍。比如,康熙帝的第八子胤祀,因为曾被康熙帝剥夺所有职务和爵位,竟被编入了正白旗包衣。
具体的情况,我们下次再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