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隋宫》
玉玺自古以来便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历史上只有一国之主才能掌管它。统治者们总是宣扬着,谁能拥有玉玺,便代表天命所归,是上天的恩赐和祥瑞的预兆。因此,千百年来,玉玺一直与传奇故事紧密相连。尤以秦始皇所铸的传国玺最为有名,这枚玺印采用了和氏璧作为材料,成为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之一。自宋代以来,仿制的传国玺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了权贵争夺地位的重要工具。
在古代,玉玺象征着无上的权力,而到了现代,它则代表了古代文化的遗产,几乎所有真正的玉玺都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1968年9月,陕西咸阳一名13岁的少年在回家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枚玉玺,随后他将其交给了国家博物馆。少年因上交玉玺获得了20元奖励,此后与博物馆再无任何联系。直到45年后,专家突然找到了他,究竟是玉玺有假,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1968年9月的某个傍晚,陕西咸阳韩家湾的13岁少年孔忠良和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家的路上必经一条小河,天色尚未完全暗下来,孔忠良便想在河边玩一会儿,只要天黑前回到家,就不会让父母生气。于是,他捡起几颗小石子,兴致勃勃地往河里扔,虽然没有朋友陪伴,但他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玩了许久,孔忠良感到有些疲倦,准备回家时,却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物闪闪发光,白亮得异常引人注目。
出于好奇,孔忠良走近一看,发现那是一块四方形的玉石,表面雕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看起来极为精美。他用力将这块玉石从河中挖了出来,心里想着自己捡到了一块奇珍。玉石的底部有几行难以理解的文字,孔忠良虽然看不懂,但玉石的美丽令他满心欢喜,于是他决定将这块宝贝带回家。
回到家后,孔忠良满怀兴奋地将玉石拿给父亲看,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发现。孔父看到这块玉石后立刻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物件,但他对这种玉石了解不深,于是便决定抽空带着它到城里,请教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最终,孔父在一位专门刻印章的老师傅那里得知,这块玉石极有可能是一枚价值连城的传世玉玺。
听到老师傅的话后,孔父十分担忧自己可能会不小心损坏这件珍贵的文物,于是他决定将其送交专业的文物鉴定专家进行鉴定。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确认这枚玉玺确实非凡,它是一块白玉玺,雕刻的动物并非普通的老虎,而是螭虎——传说中“龙生九子”的其中一子,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玉玺下方刻有“皇后之玺”四个字,说明这枚玉玺极有可能属于某个朝代的皇后。
经过确认,这枚玉玺并非仿制品后,专家们询问孔父是在哪发现的,表示希望能实地考察。于是,孔忠良带着专家们来到了玉玺的发现地点——那条小河。专家们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几公里范围进行勘察。经过详细的考察,专家们发现这条河与吕后的陵墓非常接近,而在周围并没有其他皇后的墓葬。因此,专家们推测,这枚玉玺很可能属于吕后。
得知玉玺如此珍贵,孔忠良和父亲既惊讶又震惊,同时他们深知这枚玉玺对国家的意义重大。于是,在专家们离开后,孔父决定将玉玺上交给国家博物馆。博物馆表示愿意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孔忠良父子认为这枚玉玺属于国家,他们并不图回报,最终只接受了博物馆馆长给的20元路费。虽然20元并不算什么大钱,但这份心意足以让父子二人感受到博物馆的谢意。
孔忠良父子回到家后,依旧把这段经历当作一场奇遇,随后几十年里,他们与玉玺、与国家博物馆之间再无任何联系。然而,45年后的某天,专家们再次找到了孔忠良的家。原来,在孔忠良父子离开后,专家们继续对这枚玉玺进行深入研究。虽然玉玺的发现地与吕后的陵墓相邻,但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属于吕后。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枚玉玺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皇后之玺,研究价值极高。
由于这枚玉玺的历史价值,国家决定将其作为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政策的逐步推行,当地文化发展保护基金会也开始表彰那些对文物保护做出贡献的公民,而孔忠良便在这份表彰名单中。正是因为孔忠良和父亲的无私奉献,这枚极具历史意义的玉玺才得以保存下来。如果他们有丝毫的贪念,选择将玉玺倒卖给文物贩子,那对国家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为了表彰孔忠良的事迹,专家团队对他捐赠玉玺的历史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最终将表彰结果公之于众。2018年,孔忠良被评为“遗址保护十佳光荣人物”,他的事迹不仅成为当地的佳话,还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尽管如今我们处于时代的前沿,但我们绝无权对古迹和文物造成任何损毁。我们应该学习孔忠良父子的精神,将保护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古老的文明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