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魏国在列强的围攻下最终覆灭,其中马陵之战是一场关键性的战役。魏国的兴衰,至今仍给我们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和警示。
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最终被瓜分,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在战国初期,各大列强的机会表面上看似均等,但为何魏国能在继承了晋国1/3的土地,且疆域狭小的情况下持续强大了近半个世纪?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外因方面——主要竞争对手各自面临自己的问题。
三晋之中,原本实力最强的是赵国。赵国一度在北方拥有代地,南边并吞智氏,其力量甚至强于韩国和魏国。《史记》曾这样描述赵国:“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然而,赵国的强盛并未能维持多久。赵襄子去世后,赵国进入了长时间的内乱局面。赵桓子驱逐赵献侯,自己掌权;桓子去世后,他的儿子被赵人杀害,赵献侯复位;赵敬侯时期,赵公子朔与魏国联合叛乱,并试图攻击邯郸;而且,二十多年后,赵国还发生了公子绁与赵肃侯争权的事件。
东边的齐国此时正处于历史性的变革阶段。田氏代姜后,齐国为了获得各诸侯的正式承认,并且应对内部问题,战略上逐渐收缩。齐国的田和得到了魏文侯的帮助,才最终获得了周安王的正式册封。楚国则在南边一度处于扩张状态,推行变法后,楚国的实力大幅提升,几乎可以四面出击,导致“诸侯皆患楚之强”。然而,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杀,变法被废,楚国的强盛迅速停滞。
西边的秦国与赵国类似,长期受内乱困扰。曾有秦怀公被庶长逼死,秦惠公的儿子也被庶长杀害,政权动荡不安,直到秦献公时期才逐步恢复。这些外部的矛盾使得魏国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魏国的强盛,主要得益于两位贤主和三大改革。
两位贤主分别是魏文侯魏斯和魏武侯魏击。这对父子相较于其他诸侯的庙堂纷争,他们各自都是难得一见的贤君。魏文侯采取了内政发展与外扩战略,而魏武侯则继续推动魏国的强盛,这为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改革包括魏国率先进行的变法,政治上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奖励战功;经济上推行了新的税制,保护农民并鼓励生产;同时,魏国也着力吸引并培养人才,河西学派成为了其他诸侯的模范。魏武卒被公认为新式军队的代表,魏国的改革为它的强盛提供了重要保障。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魏国在战国初期不仅实现了国富兵强,甚至能够在压制秦国的同时,还能抽出手来对齐楚两国施加压力。即便在魏武侯去世后,魏国爆发了夺储之争,魏惠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公元前356年,甚至出现了“鲁、卫、宋、郑之君皆朝于魏”的盛况。
然而,魏国的盛极之下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危机,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地理位置的短板。魏国处在中原的核心位置,四面被强敌围困,面临着典型的“四战之国”困境。商君书中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意思是四战之国如果轻易扩张,很容易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魏国的扩张策略最终也印证了这一点。
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的主攻方向是西部的秦国,在占领河西地区后,魏国设立了西河郡并维持强大的战略压力。这一举措巩固了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秦国在当时陷入了相对的低谷。可是,魏国接下来的战略却偏离了初衷。
魏武侯因猜疑吴起而使其投奔楚国,楚国在吴起的辅佐下实力大增。而秦献公也开始加强东进战略,期间三晋与秦国相互博弈,魏国的西线逐渐显现隐忧。随后魏武侯去世,魏国的朝廷内讧,使魏惠王在继位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他没有理睬西线的威胁,反而将重心转向了东方。
魏惠王的雄才大略,在经过艰苦斗争后,魏国迅速走出了内讧的阴影,并确立了中原的强国地位。公元前354年,魏国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成功攻占赵国的都城邯郸,打破了赵国的防线。这一战的胜利展现了魏国的强大实力,但也让魏国成为了其他列强的共同目标,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
在魏国的对外扩张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战略上的失误。接下来,魏国多次遭遇打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陵之战,魏国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重大败绩,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魏国的强盛开始走向衰落。
接连的挫折让魏国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公元前338年,魏国的都城迁至大梁,而魏国的内部和外部形势不断恶化,最终彻底从战国顶级强国的宝座上跌落。最终,公元前334年,齐国和魏国达成协议,魏国事实上承认了齐国在崤山以东的霸主地位。
魏国的兴衰历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它在短暂的辉煌之后,由于战略失误、内外压力和地理劣势,最终未能持续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