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毛主席的了解,多是从秋收起义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开始的,但对于他早年的经历,知之甚少。而毛主席的身世,长久以来也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鲜为人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传奇身世的神秘面纱。
毛主席的故乡,是位于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韶山冲地处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之处,东北距离省会长沙约90公里,东南距离湘潭县城约35公里。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四周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紧紧环绕。老覃在《毛主席在建国后想回外婆家一趟,遭表兄否决,问知原因,陷入沉默》一文中就曾提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韶山没有铁路、公路,也没有可供通航的河道。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只能依靠双脚,一步一步走出这片大山。
1961年,刘少奇到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时,看到这里如此闭塞的环境,不禁大为震惊,感慨道:“如此偏僻的山乡,竟能走出一位博古通今的伟人!”
那么,毛主席的祖先为何会选择在这般偏远的地方定居呢?这就要追溯到毛主席的十九代祖先——毛太华了。
毛太华本是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人。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豪杰纷纷起兵争霸。毛太华毅然投身到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中,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战役,最终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建立。大明开国后,傅友德和蓝玉等开国将军奉命征战云南,毛太华作为其中一员,随大军南下。云南纳入大明版图后,毛太华奉命守卫此地,并在当地娶妻生子,安了家。
明洪武十三年,毛太华因年事已高,上书辞去职务。朝廷念其功劳,对他进行封赏,并赐予他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附近的土地。于是,毛太华将家迁至湘乡,成为湘乡毛氏家族的奠基人。毛太华共有四个儿子,分别名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后来,毛清一和毛清四将家迁到湘潭县七都七甲韶山。从此,毛太华被尊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在毛氏家族的第十七代人中,有个叫毛祖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毛德臣,次子叫毛翼臣。这里要重点说一下毛翼臣。
毛翼臣生于1846年5月22日,娶妻刘氏,育有两女一子,儿子名叫毛顺生。1878年,毛翼臣和兄长毛德臣分家,搬到了韶山冲南岸的上屋场。毛翼臣为人仁爱,品行高洁,十分乐于结交朋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他人。
在湘乡县四都唐家圫,有一支文氏家族,家族后代繁荣昌盛。这个家族的先祖是文天祥,他是历代忠臣之一。文家每年都要跋山涉水去韶山祭扫先人坟墓,路途遥远且艰辛。毛翼臣看到文家人如此辛苦,心生不忍,便经常热情接待他们,端茶倒水,提供各种便利。久而久之,文家和毛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文家中有个名叫文芝仪的人,看到毛翼臣之子毛顺生身材高大,气质温和,眉清目秀,便有意将自己的女儿文素勤许配给他。文素勤生前鲜为人知,在很多文献中都没有提及她的名字,甚至毛主席本人也很少说起。不过,毛泽民长时间在家生活,从母亲口中得知了这个名字,后来大家便称她为“文七妹”。
毛顺生与文素勤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但不幸的是,他们婚后先后生下的两个儿子,都在婴儿时期夭折了。终于,在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顺利产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毛顺生和文素勤的第三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毛主席。
文七妹信奉佛教,她认为前两个孩子的夭折与命运有关,于是为第三个儿子祈福,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她还给这个孩子起了一个乳名——“石三伢子”,并将他寄养在七舅父文玉瑞家中。
石三伢子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1901年,尚未入学的他就能写诗了。当时,他凭借乡间狮子舞的表演灵感,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令母亲、外婆等人都十分惊讶。毛家人也意识到,这个孩子不简单,于是赶忙安排他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