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秦国与赵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中,白起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击败赵括,摧毁了约45万赵国士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长平之战不仅摧毁了赵国的主力,削弱了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敌人,而且对其他诸侯国也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因此,许多历史学者认为,长平之战的胜利标志着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已经不可逆转。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于公元前260年,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才完成了对六国的灭亡,一统天下。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
首先,秦国在长平之战和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损失了大量精锐兵力。长平之战的真正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262年,当时赵国的主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秦国则由王龁指挥。廉颇依靠地形优势进行了顽强防守,迫使秦军在战斗中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到了公元前260年,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赵国决定更换指挥官,由赵括接替廉颇,而秦昭襄王则秘密派出白起来指挥。这一变动最终导致了白起指挥下的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在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常见,虽然赵军被击溃,秦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严重。
更为关键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很快就发动了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令王陵带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大将廉颇坚决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还通过散财给士兵和将领,鼓励百姓一起投入战斗。即便王陵战斗了整整一年,依然未能攻破邯郸。此时,秦国增兵十万继续支援,但战斗仍然毫无进展。
在接连的战斗中,秦国损失惨重,尤其是在北疆战斗中,秦国损失了不少优秀将领。最终,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接替王陵,但白起由于病重推辞了这一使命,最终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接着,王龁继续领导军队围攻邯郸。公元前257年,魏国与楚国也相继派兵支援赵国,三国联军夹击秦军,导致秦军损失惨重。由于连续的战争和巨大损失,秦国未能迅速启动统一六国的战役。
二
其次,长平之战后,赵国、魏国和楚国依然坚韧不拔,具备继续抗击秦国的实力。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大伤元气,但赵国依然拥有廉颇、李牧等能将,并且李牧的指挥能力帮助赵国取得了多个重要胜利,延缓了赵国的灭亡。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更是凭借个人的领导才能,成功地组织了六国联军,积极抵抗秦国的扩张。至于地域辽阔的楚国,其军事力量也难以一举消灭。例如,公元前224年,在赵国和魏国灭亡后,秦始皇派出60万大军,由王翦领导,才终于打破楚国的防线,将其彻底消灭。因此,秦国虽有强大实力,但楚国的庞大地理面积与军事力量,使得秦国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三
最后,秦国的君主更替和内乱问题同样延缓了统一天下的进程。公元前251年,年事已高的秦昭襄王去世。秦昭襄王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在他领导下,秦国重创六国,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秦昭襄王的去世对秦国的扩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秦昭襄王死后,秦国由秦孝文王继位,但秦孝文王仅在位三天便去世,随之而来的是秦庄襄王的短暂统治,他同样在位三年。直到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才最终稳定了秦国的政权,并开始了全面的对外扩张。
因此,秦国之所以未能在长平之战后立刻统一六国,除了战争的持续消耗外,内部的政治变动和君主更替也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这一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