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敌军指挥官杜聿明率领七个军队向南满发起进攻,持续向南满根据地推进,局势逐渐变得更加严峻。此时,南满的控制区仅剩下四个县和两条大沟,形势愈加危急。
在敌军猛烈进攻和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辽东军区于12月11日在七道江军区的前线指挥所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会议由刚刚到达南满的司令员萧劲光主持,然而由于他对当地的情况还不熟悉,实际工作由副司令员萧华主导。会议上,参加人员包括辽东军区的师级以上领导,政委陈云、副司令员程世才和副参谋长吴克华等人,然而他们当时不在现场。
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讨论今后的战略方向及作战计划,决定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会议的第一天,萧华做了详细的报告。这份报告其实是在会议前一晚,由萧劲光、萧华等人共同研究后形成的。报告分析了南满当前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撤离南满、转移到东满的方案,并将这一方案提交与会人员讨论。
萧华的报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与会者纷纷发表看法,场面一度十分热烈。最终,会议上基本形成了两种主要意见:一种是同意撤退到东满以保存实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萧华本人也认同这一提议。支持这一方案的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们认为目前敌人实力强大,我方兵员和装备都十分匮乏,很难与敌人进行正面决战。而且,长白山的地形狭窄,缺乏回旋余地,难以容纳大规模兵团驻扎。撤至东满既能摆脱敌军的追击,还能与北满的主力会合,集中优势兵力。
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坚持南满,认为南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放弃南满,正是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意图得逞。坚持南满有助于拖住敌人,维持与敌的周旋,并且可以配合北满的主力南下,有助于改变东北战局的态势。虽然敌人兵力强大,但他们的战线过长,内部的派系矛盾严重,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南满的守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是有可能坚持下来的。
会议持续了两天,围绕是否撤离南满的问题,讨论异常激烈,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12月12日晚,敌情发生变化,收到报告称敌军一支师已进至梅河口,另一支师正朝我军驻守的辑安进攻,局势瞬间变得更加紧张。13日,辽东军区决定提前结束会议,各师军事干部迅速返回部队准备迎击敌人。
关于撤退问题,萧劲光最后决定暂时撤离南满,计划次日派一个师作为先头部队,前往东满,并指示各部队准备必要的工具和干粮,以便通过大森林时使用。会议最终于13日下午六点结束。
军区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回到宿舍时,正好警卫员端来了狗肉。莫文骅便请了韩先楚、刘西元等几位战友来一起用餐。大家边吃边讨论南满的形势,逐渐将话题转向两天来关于撤离的会议。莫文骅、韩先楚、刘西元等人一致支持继续坚持南满,并认为有必要将这一意见再次反馈给军区领导。
饭后,莫文骅前往萧劲光的住处,萧劲光刚刚吃过饭,两人彼此熟悉,交谈也十分随意。莫文骅直接提出,是否已充分征求了陈云的意见,毕竟陈云是中央分局书记,会议中未曾在场。他还提出了其他几个相关问题,询问撤退是否得到了陈云的同意。萧劲光一时愣住,随即拨通了陈云的电话,向其汇报了莫文骅提出的意见。
13日晚上,陈云冒着大雪赶到七道江,并在当晚与参会人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14日上午9时,会议在陈云主持下继续召开,重新审议了前一天的决定。陈云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做出了明确的决定:坚持南满,进行顽强抵抗。他形象地比喻道,敌人就像一头牛,牛头在北满,牛尾在南满。如果放弃南满,敌人便能肆意冲击;若能坚守南满,敌人便会进退两难。为了捍卫东北的南大门,陈云强调,必须坚持南满。
陈云的决定使得萧劲光等人对撤离南满的提案有所改变。于是,萧劲光向大家宣布,按照陈云的指示,南满将继续坚守,大家的意见得到采纳。随着南满的坚守,东北的战局逐渐转变,局势向有利方向发展,最终为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如罗荣桓所说:“莫文骅、韩先楚、刘西元三人吃顿狗肉饭,改变了整个东北的战局。”这一段历史也被《十大元帅》一书所记载,成为了解放战争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