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书《通典》记载:“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这里的“流鬼”和“夜叉”都指的是古代的部落或小国。尽管唐人将其看作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它们更多的是部落性质。流鬼位于如今的堪察加半岛,而夜叉则栖息在楚科奇半岛的边缘。根据历史记载,夜叉国与唐朝并没有直接交往,唐朝对夜叉的了解也仅限于流鬼使者的介绍。从唐朝人的视角看,夜叉国的距离显得遥远且不可接近,那片接近北极的严寒地带,即便是今天,也很难适宜生存。
在俄罗斯吞并西伯利亚之前,楚科奇人过着与世隔绝、宁静孤独的生活,直到一群来自沙俄的探险者踏上这片土地,才打破了这里千年的宁静。17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开始统治俄罗斯。那时,俄罗斯经济贫困,皮毛成为了其与欧洲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正如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对黄金和香料的贪婪追求,俄罗斯人也对皮毛充满了强烈的需求,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探险者向东进发。
作为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国起初只是东欧平原上的众多小国之一,经过历代不断扩展,俄罗斯逐步掌控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在进入西伯利亚之前,沙皇已经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此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受到了阻碍,于是沙俄资助了许多私人探险队,向东扩展。根据西伯利亚的水系图,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是三条最重要的河流,它们从南部高原向北流入北冰洋。
如果这三条河流是东西走向,或许俄国向东的扩展会提前很多。然而,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抗衡,俄国人通过灵活应对,不断调整策略。探险队员采用了吃水浅的平底小船,遇到大河时便沿河流东西扩展,遇到陆地时则将小船装上雪橇,继续向东寻找下一条河流。凭借这种方式,俄国人从1598年消灭西伯利亚汗国,到1648年就已经抵达楚科奇半岛。考虑到西伯利亚的面积超过7000公里,这无疑是一次极为迅速的扩张。
当俄国人进入勒拿河流域后,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向南争夺黑龙江流域,但在清朝的强力反击下,这一计划被迫搁置。1689年,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约定外兴安岭以南属于中国,俄国在接下来的200年内大体遵守了这一条约。然而,俄国的目光转向了楚科奇半岛,开始了征服行动。楚科奇人以渔猎为生,面对拥有火器的探险队,他们显得极为无力。然而,楚科奇人有着本土作战的优势,他们熟悉这里的地形和气候。
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欧洲,俄国的殖民者通常只有几十到数百人。虽然这些探险队极为残忍,但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敢与楚科奇人进行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挑拨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拉拢一方对付另一方。阿纳德尔河是楚科奇半岛南部的一条河流,与勒拿河不同,它最终注入太平洋的白令海。俄国人在阿纳德尔河入海口建立了一个前哨据点,随着这个据点的发展,今天的楚科奇自治区首府应运而生。通过控制阿纳德尔河的据点,俄国的势力逐渐扩大,直到当地的原住民纷纷向沙俄投降。
根据俄国人的描述,楚科奇猎人常常用捕获的海象牙齿装饰面部,这一点与中国史书中对“夜叉人”的描写相符。史书记载:“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意思是夜叉人长着像野猪牙一样的突出牙齿,并且有吃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