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定格的 “超英赶美”:一组大炼钢老照片里的炽烈与冷却
创始人
2025-09-09 17:05:06
0

1958年 “大跃进” 运动中,全国掀起 “以钢为纲” 的全民炼钢热潮。老照片作为时代的视觉切片,记录了民众在土高炉旁劳作、运输矿石、熔炼钢铁的场景。通过后期上色技术,可突破黑白影像的局限,更鲜活地呈现历史现场,帮助观者跨越时空,直观感受特殊年代的社会氛围与集体记忆。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但钢铁产量(535万吨)仍远低于发达国家。随后掀起“大跃进”运动。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1958年钢铁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试图通过钢铁产量的飞跃推动工业化进程。

为实现产量目标,全国范围内掀起“全民炼钢”运动。由于城市工业产能有限,农村被大规模动员——数千万农民、学生、机关干部被抽调,在田间地头、村头空地搭建土高炉,利用土法炼钢。照片是正在建设一个小型的农村钢铁中心。这一现象被称为“小(小型企业)、土(土法生产)、群(群众运动)”方针的实践,即“小土群”炼钢模式。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进入高潮,全国掀起“以钢为纲”的全民炼钢热潮。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15年超英赶美”口号,各级党政干部纷纷带头参与炼钢,将其视为政治任务与“革命干劲”的体现。

彭笑千(左三)作为河南省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在省直机关炼钢厂亲自操作炼钢,通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推动“小土群”(小型、土法、群众运动)炼钢模式在河南各地落地。据其晚年回忆,当时已意识到土法炼钢“质量差、浪费大”,但“政治任务压倒一切”,不得不硬着头皮推进。1961年“八字方针”实施后,他参与整顿河南工业体系,关闭大量低效土高炉,转向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据《河南日报》1958年12月报道,此类炼钢厂多由机关单位、学校、街道抽调人员组成,设备为临时搭建的土高炉(用黏土、砖块砌成,无专业耐火材料),原料主要依赖搜集民间铁器(如铁锅、农具)和砍伐树木烧制木炭。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地处西北的甘肃永昌与全国一样,掀起了全民炼钢的热潮。

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境内缺乏成熟铁矿资源。为响应“以钢为纲”的号召,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在荒滩、田间搭建土高炉群,采用“小土群”模式。据《永昌县志》记载,1958年秋,全县共建成土高炉1300余座,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及水源、朱王堡等农业公社。

全县抽调约3.2万名劳动力(占农业总人口的25%)组成“炼钢突击队”,不分昼夜轮班作业。据亲历者回忆,农民白天在田间劳作,夜晚自带铺盖到高炉旁“挑灯夜战”,许多人连续数日未眠,出现晕倒、工伤现象。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全民投入炼钢,导致秋收季节“田地里无人收割,麦穗烂在秸秆上”。

劳动力被大量抽调炼钢,导致1958年秋收严重滞后。永昌县当年粮食产量约4.2万吨(较1957年下降18%),但在“浮夸风”影响下,虚报为7.5万吨。政府据此加大粮食征购比例,农民留粮从人均400斤骤降至200斤,部分公社出现“瓜菜代”(以野菜、树皮充饥)现象。据《甘肃省志·农业志》记载,永昌在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现负增长,部分村庄“十室九空”。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江西省婺源县作为传统农业县,亦卷入全民土法炼钢的热潮。当地依托山区资源搭建的土窑,婺源多山地丘陵,缺乏工业基础,土窑均为“小土群”模式,以黏土、石块混合夯筑成圆柱形炉体(高约2-3米),炉腔内壁涂抹黄土与稻草混合泥,无专业耐火材料;底部设通风口,以木制风箱或手摇鼓风机送风,最高温度仅达800-1000℃(远低于炼钢所需的1500℃)。

因缺煤,大量砍伐婺源山区的松、杉、枫等林木烧制木炭。据《婺源县志》记载,1958年全县组建“伐木炼钢突击队”,数月内砍伐山林超10万亩,千年古樟树亦被砍伐,“漫山浓烟蔽日,溪流尽染炭黑”。

全县抽调4.2万名劳动力(占农业人口35%)投入炼钢,组成“青年炼钢营”“妇女炼钢连”,实行军事化管理。农民白天在山地挖铁矿、砍树,夜晚轮班守炉,“日战高炉,夜战星辰”成为口号。某公社甚至将小学师生编入“少年炼钢队”,学生课余时间需捡拾废铁,导致当年全县中小学升学率下降60%。

1958年10月,河南农村妇女在炼钢炉前的留影。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进入白热化阶段,为实现“1070万吨钢”的目标,全国推行“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群众运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男性劳动力多被抽调至矿山、高炉一线,农村妇女成为炼钢“第二梯队”,被赋予“支援工业战线”的政治使命。

据《河南日报》1958年10月报道,全省组建“妇女炼钢突击队”超2000支,口号是“男人能办的事,女人一样能办”“妇女炼钢赛须眉”。传统农业社会中,妇女以家务和田间辅助劳动为主,但在“大跃进”中,她们被塑造成“工业生产者”形象。这类照片多由地方宣传部门拍摄,用于《河南画报》等媒体的“妇女解放”主题报道,目的是塑造“新中国妇女投身工业化”的正面形象。

1958年10月,河南省新乡县“花木兰车间”女鼓风机手。“花木兰车间”以中国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为象征,该车间隶属新乡县某人民公社炼钢厂,成员约30人,均为18-35岁农村妇女,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此前主要从事田间劳作或家务。她们每日工作时长14-16小时,口号是“男工能炼钢,女工能鼓风;学习花木兰,亩产翻十番”。

据《新乡县志》记载,为达到“日产钢百吨”的指标,车间实行“歇人不歇炉”制度,女鼓风机手分成三班,每班连续作业6小时,中间仅能休息15分钟。许多人手掌磨出血泡,胳膊肿胀无法抬起,仍被要求“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地处江苏南部的镇江面粉厂作为轻工业企业,亦被卷入全民炼钢热潮。

镇江面粉厂始建于民国时期,是当地重要的粮食加工企业。1958年秋,为响应“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号召,该厂接到上级指令:“年内建成3座小高炉,年产钢50吨”。从未涉足冶金领域的面粉厂迅速转型,抽调70%的工人(约200人)组成“炼钢突击队”,厂房空地、晒麦场被改建为炼钢场地,磨面机旁搭起了土高炉。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河南省安阳水冶镇作为历史上有冶炼基础的地区,也被纳入这一运动中,成为当地大办钢铁的重要据点之一。

水冶镇及周边农村劳动力被大规模组织起来,组成“运矿大军”。根据当时“全民办钢铁”的要求,男女老少齐上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农民等均被编入采矿、运输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如编队、点名、集体行动)。

水冶镇内及周边搭建了大量土高炉(又称“小高炉”),采用“小(小型)、土(土法)、群(群众运动)”模式。这些土炉多由砖块、泥土砌成,以木炭、煤炭为燃料,缺乏科学设计,炉温难以控制,炼出的多是含杂质极高的“海绵铁”或废铁,无法用于工业生产。据史料记载,河南全省在1958年共建土炉数十万座,安阳等地是重点区域之一。

1958年“大跃进”期间,淮南铁路沿线搭建的锅炉炼铁。淮南作为煤炭基地,既要保障钢铁生产的燃料供应,又需直接参与炼钢。铁路沿线因运输便利、煤炭资源集中,成为土法炼钢的重点区域。

蒸汽机车锅炉原本用于驱动火车,但因其具备高温环境,被临时改造为炼铁设备。这种做法在全国铁路系统中并非孤例——例如成都机车车辆厂在同期也扩大炼钢规模,而淮南铁路因煤炭运输压力大,锅炉改造更为普遍。

1958年底,中央逐渐意识到土法炼钢的问题。1959年后,淮南铁路沿线的锅炉炼铁被停止,资源重新集中于煤炭运输和正规工业生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诸葛亮的辩论失败——零陵城下的辩论大赛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不仅以智谋著称,还因其道德和劳动...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涌现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人物,大多数有着清晰的结局,比如明确的去世年份等。然...
原创 北...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大三国分裂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段时间,除了宋朝,还有辽朝和金朝作...
外国史-美国 1、独立战争以前 (1)1607年5月24日,到达詹姆士河岸的105名英国人,在北美洲搭建起第1个殖...
第九届墨韵少年国际水墨艺术大赛... 中新网伦敦9月9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2025朱家角国际艺术季暨第九届墨韵少年国际水墨艺术大赛获奖...
原创 “... “清汉女”是否可以算作汉服? 近年来,汉服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标志着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审美自信...
原创 文... 前言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位心系家国命运的汉子,究竟为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选择向敌人妥协? ...
街亭那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不用... 街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任用马谡担任前锋驻守街亭,而姜维当时还是曹魏天...
原创 1... 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时代,常被视为欧洲的“新纪元”。这个时期,不仅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巨大...
舞剧《龟兹》参演第二十四届中国... 中新网上海9月9日电 (记者 王笈)承载丝路记忆的“龟兹”将与当代舞剧如何“相遇”?记者9日从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