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有绘制了三幅唐朝的地图,分别是唐高宗时期,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唐高宗时期的疆域,在地图上显示是东到辽东,西到咸海波斯,北到贝加尔湖,达到了全盛;唐玄宗时期的版图,失去了漠北(后突厥)和中亚、吐火罗等地,却增加了东北地区;唐朝后期的版图,失去了渤海国和西域。
谭其骧版本的唐朝地图
这些地图是否客观,我早已在几篇文章中论述过了,没有哪一幅是客观的。例如唐高宗时期将吐火罗、昭武九姓等名义上册封的地区也划入了。实际上该地区也同时接受了吐蕃、阿拉伯的册封,他们都是势力弱小的小国,唐朝并未派遣一兵一卒到达这里。唐朝后期,安东都护府都撤销,唐朝的辽东都被渤海国占据,而地图上却延伸到了黑龙江、外兴安岭,实际上把名义上册封的室韦、黑水等都护府也算进来了。
谭其骧版本的唐朝后期地图
今天的重点不是来论证唐朝的疆域到底多大,而是来谈谈史书对唐朝疆域的记载,看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疆域的。《旧唐书》有如下的记载:
唐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汉地东至乐浪、玄菟,今高丽、渤海是也。今在辽东,非唐土也。汉境西至敦煌郡,今沙州,是唐土。又龟兹,是西过汉之盛也。
地图上说,唐朝国土东到安东都护府、西到安西都护府、北到单于都护府,南到日南郡(交趾)。为什么不说北到安北都护府呢?这的确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单于都护府,位于漠南,也就是内蒙古,是灭东突厥汗国之后设置的机构;而安北都护府改自燕然、瀚海都护府,是灭薛延陀汗国后出现的。
唐朝人为什么不认为安北都护府之地属于唐朝呢?原因很简单,单于都护府是实际上的军事机构,最高的军事长官——都护是由唐朝将领担任,唐朝在此驻扎军队。而安北都护府是一个册封机构,最高军事长官由回鹘部的首领兼任,唐朝并未在此驻扎军队。也就是说,安北都护府有名无实,唐朝虽然灭了薛延陀,但是并未控制、管理此地。所以,唐朝史书并不认为漠北属于唐朝。
接着说:汉朝东边设置了乐浪、玄菟二郡,然而在唐朝却属于高丽(高句丽)和渤海国,辽东也不是唐朝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朝并未在辽东设置过州县。灭高句丽之后(668年后),唐朝在辽东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以军事控制此地,但是并未设置行政机构。到了武则天时期,契丹反叛,辽东就基本失去了控制。唐玄宗时期,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辽西(714年),辽东彻底被放弃。安史之乱后,安东都护府已经撤销。可见,唐朝只是控制过辽东,但是并未管理。
接着又说“汉境西至敦煌郡,今沙州,是唐土。又龟兹,是西过汉之盛也”。中国古代判断疆域的标准都是看是否真正设置了行政机构,而军事机构没有计算在内。例如《旧唐书》判断汉朝最西边就到达了敦煌,汉朝虽然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但是只是军事机构,所以不能算是疆域。
但是唐朝呢,最西的州郡已经设置到了西域东部,例如瓜州、西州(吐鲁番)、庭州、伊州等,这些州隶属于陇右道,由唐朝派遣官员管理,并非羁縻州。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就建立在这些州的土地上,因而《旧唐书》认为唐朝的国土西到安西府。至于焉耆、疏勒、于阗、碎叶等地,只是设置了军事据点(安西四镇),而且经常在吐蕃、突厥之间易手。这这些国家是谁强就依靠于谁,很难说是唐朝的国土。因此《旧唐书》没有算入。
当然,我们现在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语来定义只设置军事机构而无行政管辖的基地,那就是势力范围。这个是古今通用的。例如,美国在琉球群岛驻扎了军队,但是没有行政权力,所以只能说此地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不能说属于美国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