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江南省,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特别的印象,甚至有人误以为它是韩国的一个地方。其实,江南省曾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省份,不仅是曾经的一个大省,而且在古代,这里还是一个赋税重地。它的赋税收入曾占到全国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位居第二。除此之外,江南还诞生了大量人才,每年参加科举并且上榜的数量一度接近全国上榜人数的一半。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自安徽凤阳。他将南京作为自己的首都,而以南京为中心的行政区划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以及江西、湖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在明朝时期,这片区域并没有被称为“江南省”,而是叫做“南直隶”。
进入清朝后,统治者显然无法接受在北京以外的南方还有一个经济和文化上与北京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北京的省份,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统治。因此,在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决定将原来的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左”和“江南右”两个部分。最终,“江南左”和“江南右”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安徽省和江苏省。 那么,为什么给这两个新省取名为安徽和江苏呢?原来,江南左的两个重要府衙,一个是安庆府,另一个是徽州府,而这两个府的首字母正好构成了“安徽”二字。江苏省的名字则取自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母,而大家熟知的曹雪芹,其祖先正是曾任江宁织造。 江南省原本富庶无比,拥有足以与国家财富抗衡的经济实力,但在被拆分成安徽和江苏之后,贫富差距逐渐显现,且这种差距相当明显。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一直是十分赚钱的职位,而且这些地方临近海岸,是明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毫无疑问,江苏省是“江南省”的“嫡长子”,继承了江南省的大部分优势,包括经济和政治遗产。很多本应迁往安庆的官员,甚至不愿意去那里办公,宁愿留在江苏。 相比之下,安徽省则显得有些逊色。它是一个内陆省份,在地理上并不占优势,似乎就像是那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既没有享受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而至于安徽省具体的情况,可能有安徽的朋友可以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自从这两个省被强行拆开之后,江苏和安徽之间的差距就一直存在,且这种差距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缩小。即使到了今天,江苏的人均GDP也领先安徽近2.5倍。回头看看,这一切的根源,其实要追溯到几百年前顺治皇帝的那个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