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如皋后,李默庵在城内建立了前进指挥所,并开始储备粮草和弹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李默庵的下一个目标是海安,位于如皋北面。
海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南北往来的粮道都必须经过这里。元朝末期,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天下,张士诚占据泰州,而朱元璋派常遇春在海安筑城,切断了张士诚的粮道,导致泰州成为孤城,最终不战自破。李默庵的战略目的正是要进一步封锁泰州等地,巩固他在苏中南部的占领区,毫无疑问,这一举措是一步高明的棋局。 为了攻占海安,李默庵调集了六个旅,计划分两路夹击。但是,李默庵的计划并不保密,因为粟裕已经掌握了所有情况。经过一番思考,粟裕觉得硬碰硬的作战并非明智之举,决定主动撤出海安。 这一决定让很多人都感到困惑:“敌人并不强,我们已经打了两场胜仗,为什么不在海安与敌人决战?如果打了两场胜仗却放弃海安,那我们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有时候,真正的战略决策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粟裕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但这个重大决策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做出。当时华中局的指挥总部设在淮安,而粟裕只有一个人在前线,电报很难完全传达清楚,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淮安。 粟裕是一个喜欢学习新技能的人,他不仅能骑马,还能开汽车、摩托车、骑自行车和划船,可以说,在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交通工具,他几乎都学会了。海安离淮安大约三百里,粟裕带着警卫员,轮流使用摩托车、自行车、船只等交通工具,经过一天一夜的赶路,终于到达淮安,并获得了上级的支持。华野主力撤出海安后,粟裕依靠从地方部队中逐渐成长为主力的第七纵队,以海安为中心,展开了运动防御战。关于海安的战斗,双方的统计口径差异较大,华野方面认为击败了敌军,因此将这场战斗视为苏中战役的第三次胜利。而李默庵则回忆道:“其实似乎没有费多大劲,经过两天的时间,打了几场小战斗后,我们便占领了海安和李堡。” 无论如何,李默庵在战略上再次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自苏中战役开始以来,李默庵在大局上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但他始终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最终也为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这个问题就是:信息不畅。粟裕有四个中队、地下组织以及情报网络,几乎可以做到随时掌握敌情,而李默庵则频频泄密,情报系统根本无法有效运作。这与国民党军队臃肿低效的体制密切相关。李默庵统领着12万大军,但这些部队大多并非他亲自训练的,作为高级将领的他,很难亲自参与到前线的具体战斗。 整个苏中战役期间,李默庵一直在常州,通过遥控指挥的方式调度战局,任何情况都只能等下级将领报告。而像粟裕那样,亲自骑车赶往三百里外的淮安,在国民党将领中几乎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