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爆款”耳环被“掰直”成簪子?专家这样说
创始人
2025-08-27 02:32:14
0

“明代文物展示厅的金簪里混了几只耳环,回来整理照片才发现它俩。”日前,一位业余爱好研究传统服饰和首饰的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晒照,表示在一家博物馆的展厅里,有耳环“被掰直”,当成了簪子。下面的留言中也有网友表示,不止一家博物馆存在这种情况。

这种葫芦造型的金耳环是明代“爆款”耳环,因葫芦谐音“福禄”,深受达官贵人喜爱,在明代前期几位皇后的画像中也出现过。但它们是为什么变成了簪子的呢?

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这位发帖网友,他告诉记者自己姓牛,是高校学生,工科专业,并非历史文博专业,但因为兴趣爱好,闲暇时间常去逛博物馆,阅读相关文献等。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被注意到了。近些年我陆续在网上也看到过其他人分享他们在博物馆里的观察,多家博物馆都有被当做簪子的耳环。”这位牛同学说,“我不是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掰直’了它们,应该是出土的时候耳环钩已经被压弯变形,从而被误认为是簪子。”

细看图片,如果这精美的金葫芦作为耳坠,算得上精美气派。但作为簪子的话,细长圆锥形的“簪杆”看起来确实比较容易滑脱。但在牛同学的帖子下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谁说一定都是耳环呢,可能是一个系列的吧,有耳环有簪子,有项链等等。”

他回复道:“如果你看的明代文物多,一看就会知道是耳环。”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是研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资深专家,出版有《唐代金银器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目前正在编著一本关于中国出土金银器的合集。他也认为这就是耳环,理由也同样简单:“因为有大量的出土(葫芦耳环)实物,都和它(图中“簪子”)是一样的。”

这位牛同学说,自己后来也通过留言的方式向博物馆提出疑问,并很快得到了回复,确认这两件金饰在出土时大致形状便如此,不存在工作人员违规“掰直”的行为。

这两只“掰直”的耳坠与金簪放在一起看着也并不违和

齐东方说,博物馆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个当成那个,那个当成这个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就好比著名的司母戊鼎叫了那么多年,有人又说应该是‘后母戊鼎’一样,对吧?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不同意见,学术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研究带来新的认识,所以很正常。”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曾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洪...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从1851年到1864年,经历清朝咸丰和同治两代帝王的统治时...
原创 溥... 爱新觉罗溥仪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了,身为清王朝最后一任皇帝,他这一生经历良多,最后在唏嘘声中走向终点,...
原创 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通过充足的准备和正确战术的运用,以“闪电战”突然袭击的方式进攻周边各国,兵...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丨学习《云浮市... 历史文化遗址承载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址...
原创 欧... 【历史】对于任何地区的发展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维护百姓的利益,尤其是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中国书法史:明初书法家之“三宋... 接着说明代前期的书法家,这一篇,我们来说说吴门书家的“三宋”: (明代前期书法家中的三宋) 明初书...
原创 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籍华人想要回国,并且他们还声称这是认祖归宗,然而在这些美国人的背后却有着令人气愤的...
原创 外... 如今一说到“专家”、“学者”,很多人都保持举棋不定的态度,你说他们权威吧,可他们的言论经常自相矛盾;...
原创 孙... 古人之间的斗智斗勇,如诸葛亮跟周瑜,项羽跟刘邦,这都是非常经典的斗智桥段,而在战国时期,还有着一对同...
原创 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国内的社会文化进行了一番“大改造”,以致于在明代中叶以后,一些文人士大夫们都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