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爆款”耳环被“掰直”成簪子?专家这样说
创始人
2025-08-27 02:32:14
0

“明代文物展示厅的金簪里混了几只耳环,回来整理照片才发现它俩。”日前,一位业余爱好研究传统服饰和首饰的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晒照,表示在一家博物馆的展厅里,有耳环“被掰直”,当成了簪子。下面的留言中也有网友表示,不止一家博物馆存在这种情况。

这种葫芦造型的金耳环是明代“爆款”耳环,因葫芦谐音“福禄”,深受达官贵人喜爱,在明代前期几位皇后的画像中也出现过。但它们是为什么变成了簪子的呢?

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这位发帖网友,他告诉记者自己姓牛,是高校学生,工科专业,并非历史文博专业,但因为兴趣爱好,闲暇时间常去逛博物馆,阅读相关文献等。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被注意到了。近些年我陆续在网上也看到过其他人分享他们在博物馆里的观察,多家博物馆都有被当做簪子的耳环。”这位牛同学说,“我不是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掰直’了它们,应该是出土的时候耳环钩已经被压弯变形,从而被误认为是簪子。”

细看图片,如果这精美的金葫芦作为耳坠,算得上精美气派。但作为簪子的话,细长圆锥形的“簪杆”看起来确实比较容易滑脱。但在牛同学的帖子下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谁说一定都是耳环呢,可能是一个系列的吧,有耳环有簪子,有项链等等。”

他回复道:“如果你看的明代文物多,一看就会知道是耳环。”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是研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资深专家,出版有《唐代金银器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目前正在编著一本关于中国出土金银器的合集。他也认为这就是耳环,理由也同样简单:“因为有大量的出土(葫芦耳环)实物,都和它(图中“簪子”)是一样的。”

这位牛同学说,自己后来也通过留言的方式向博物馆提出疑问,并很快得到了回复,确认这两件金饰在出土时大致形状便如此,不存在工作人员违规“掰直”的行为。

这两只“掰直”的耳坠与金簪放在一起看着也并不违和

齐东方说,博物馆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个当成那个,那个当成这个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就好比著名的司母戊鼎叫了那么多年,有人又说应该是‘后母戊鼎’一样,对吧?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不同意见,学术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研究带来新的认识,所以很正常。”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曾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占领如皋后,李默庵在城内建立了前进指挥所,并开始储备粮草和弹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李默庵的下一个...
日方添两把火,192国收中方通...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日本政府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他们到底还有什么底牌?中方直接通知192国:如...
原创 他... 金庸的许多人物原型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例如《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其原型就是历史上的大理皇帝段和誉。...
两死者均死于家中而非交通事故,... 近日,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骗保案作出二审判决。人寿财保原查勘定损员胡某明知他人(江某某)虚...
冠城钟表珠宝(00256.HK... 证券之星消息,11月24日南向资金减持443.0万股冠城钟表珠宝(00256.HK)。近5个交易日中...
原创 老...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刚刚成立了新中国。但像美国等西方强国对我们的压制从未间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些...
原创 它... 如今提到江南省,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特别的印象,甚至有人误以为它是韩国的一个地方。其实,江南省曾是我国一...
原创 淞... 1937年8月7日,国民党政府的军政高层被迫齐聚南京,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国防联席会议。会议的核心议...
原创 清... 在古代社会,封建等级森严,人们被严格划分为三六九等,其中最高贵的自然是皇帝。随着朝代更替,不同民族的...
原创 东...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11月6日),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任皇帝(372年—396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