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见大臣是清朝皇帝重要的事项,一般是在清晨奏折处理完毕之后进行,又称“见起、叫起”。与电视剧中不同的是,乌泱泱一大群人在大殿中议事的场面并不常见。常规的召见有两种,一种是军机大臣,他们也是首先见起的对象,他们从旁辅助皇帝处理奏折。另一种是负责轮值的各部院和大臣,在呈递奏折的同时,递上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等待皇帝进行选择性的召见。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其他官员的召见。
有的是群体见面,例如吏部、兵部带领引见授官的中下级官员,军机处、总理衙门、吏部引见新考取的军机章京、监察御史。这种见面的规模比较大,需要严格排列次序,由于是集体见面,官员通常只是报个履历,无法与皇帝深入交谈。这是皇帝检阅朝廷官员,行使人事大权的一种召见。
另一种,是皇帝单独召见大臣,现场没有第三人,这对大臣来说格外难得。如果皇帝多问几句,大臣更是将此视为难得的荣宠,甚至要记录进日记中,时时加以揣摩回味。大臣们的日记,是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情形的最佳资料。
皇帝在召见官员时,其实更像现在的HR,通常会观察他们的面相,同时也是衡量他们是否博学、是否有能力的关键时刻。而被召见的大臣,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是学识渊博的学士,在某方面具有专长,拥有多年的的履职经验。在召见他们的同时,也是皇帝扩充知识储备、了解基层民生实情的好机会。不同皇帝由于性格各异,召见的风格也有区别。
道光皇帝--好为人师,御下有法
道光帝是一位朴素、勤政的君王,他在召见大臣的时候,较少顾忌,有话直说,一点都不拐弯抹角,还喜欢借机发表自己的政见,一边做经验传授,一边敲打震慑对方。针对所议之事,道光发表自己的看法,通常也会夹杂着对官员的告诫和关怀,解释政策的缘由,使得大臣们感受到君主的信任和肩负的重担。
咸丰皇帝--年纪太轻,琐碎无章
咸丰帝继位不久,通政司副使王庆云升任詹事府詹事,前往圆明园勤政殿接受召见。本来紧张的他小心谨慎,不敢动弹,但是咸丰帝开口问了一系列细致的问题,你在通政司几年?在翰林院经历过几次翰詹大考?考得第几名?
多大年纪了?是哪一科的进士等等。王庆云渐渐感到皇上的平和,便放松下来,一一作答,甚至颇为感动,认为是咸丰帝如此关心他。但是如此几次之后,王庆云发现皇上问的全是一些琐碎日常,有的还是之前问过的问题,渐渐明白了咸丰帝是无所可谈,所以才拣些小事情来说。
光绪皇帝--心态开放,冷静判断
甲午战争前夕,总理衙门总办章京吕海寰补授江苏常镇通海道。召见时,光绪帝先问他北洋大臣之兵操练的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即使知道底细,也无法实说。他回答说自己未曾到过北洋,对实际情况不太清楚。
但是北洋军队在李鸿章的数年经营之下,精装可用,操练也是仿照西方的办法,听说是有进步的。然而当下日本虽有挑衅之意,但是不能轻易挑起战争,否则将遭受重大损失。这番圆滑的回答真是滴水不漏,巧妙地回避了根本问题。如何从这回答中获取真实的信息,也是皇帝需要修炼的秘技,光绪帝在心中有了自己的判断。
慈禧太后--简明扼要,罪己化怒
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之耻,回到北京的慈禧与光绪一同召见刚上任的苏州知府何刚德,太后感慨地说道:中国自海禁大开,交涉时常棘手,庚子之役,予误听人言,弄成今日之局面,后悔无及。但当时大家竞言排外,闹出乱来,今则一味媚外,又未免太过了。跪在跟前聆听训话的,只是一名从四品的知府,听到如此诚恳地“自我检讨”,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君臣之间的你来我往,是一场权术的交涉,充满了暗潮涌动,如何察言观色,辨伪存真,是一门学问。然而无论如何大臣们如何的谨慎与周全,都无法掩盖一个朝代的衰落,此时的清朝,已经是徒有其表,哪里破了补哪里,在避免崩溃的边缘勉强应付。而大臣们也只能在日记中,对当时的情形加以记载,让如今的人们知晓,统治者的决定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在历史中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