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创始人
2025-07-09 14:02:40
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朝廷吸纳精英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和童生试,逐步选拔人才,如张居正、杨廷和、解缙等便因科举跻身仕途。

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级别,童生试为入学考试,通过者可进入学习。乡试合格者成为举人,第一名解元方能参加会试。会试录取前三百名,第一名为会元,其余为贡生。这些贡生需参加殿试,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其余按名次获得进士或同出身。中举者迎来铨选和漫长的官场生涯。

科举成绩直接关系到官员最终职位。一甲三人和庶吉士通常成为修撰、编修等职,有望进入阁中。其他考生则被分配为主事、知县等。官场发展取决于经营和奋斗,但考试成绩直接影响晋升。一甲三人和庶吉士通常能成为三品官,二、三甲者则多为五品官,少数成为二品封疆大吏。

历史上,明朝的科举考试充满了各种故事。有两次会试前五名全部成为翰林或庶吉士,突显了他们的实力。然而,入选并非决定性因素,官场仍需能力和机缘。明朝出现过多位翰林、庶吉士和内阁大学士,其中一次隆庆年间更是出现七名内阁大学士,十八人成为尚书,五十二人成为三品官,可谓前所未有的盛况。

学习提升了上限,决定了下限,但并非能力的唯一体现。官职高并不代表历史贡献。海瑞只是举人,却留名青史;杨继盛三甲出身,因刚正不阿而有美名。相比之下,一甲、二甲进士大多默默无闻。

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同时也造就了无数人的命运,然而,它所代表的官场并非唯一评判能力和价值的标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1931年,当时中共临时中央位于上海,因红军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过于乐观的情绪。他们要...
原创 维... 清朝末期,最令国人愤慨的历史事件之一就是沙俄的侵略行为。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与英...
原创 顺... 历史上,有许多年少即位的皇帝,如南宋的宋恭帝,他四岁便登基;清朝的康熙帝也是八岁继位;而东汉的汉冲帝...
原创 通... 市舶司是宋代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史料中可以查证,宋代的海外贸易不仅覆盖了东亚国家,还拓展到南...
原创 他... 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将领中,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将领并不算多。像叶飞、阎红彦、韦国清和王恩茂等人自上世纪五...
原创 三... 袁绍麾下第一大将,勇猛胜过颜良文丑,官渡之战有实力击败曹操,却鲜为人知 在袁绍手下,各位将领中最为知...
原创 日...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亲上加亲”,这源于古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权力、保持家族的地位,经常通过加强亲属之间的...
原创 俄...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极为辽阔,拥有20多个自治共和国,但在众多的自治实体中,唯独只有一个自治州,那就是位...
原创 鲁... 鲁迅的一生中有三位女性,分别是他的母亲鲁瑞、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以及实际的妻子许广平。 鲁瑞,鲁迅的母...
《档案》带您探访殷商文明 共赴... 殷墟考古 文明探源近日,“看·见殷商”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拉开帷幕,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灿烂。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