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生中有三位女性,分别是他的母亲鲁瑞、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以及实际的妻子许广平。
鲁瑞,鲁迅的母亲,出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她的父祖辈都曾担任过朝廷官职。她的外祖父官至翰林,这意味着他不仅官位高,且学识渊博。作为翰林,她的外祖父是一个博学之人。而鲁瑞的父亲曾担任户部主事,家境算得上优渥。因此,鲁瑞出身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然而,尽管家庭条件优越,鲁瑞却受到封建礼教的严苛约束。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被教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鲁瑞并未像她的兄弟们一样得到读书的机会。尽管如此,鲁瑞从小便酷爱读书,家人禁止她学习,她便偷偷地自学。家里雇了先生为弟弟们授课,而鲁瑞则趁机在一旁旁听,长达近一年之久,直到被发现才不得不停止。
有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尤为显著。尤其在父亲多忙于事业的传统社会里,母亲的角色尤为重要。鲁迅身上那份顽强的倔强性格,似乎能从他的母亲鲁瑞身上看到些许影子。
尽管家人阻止鲁瑞读书,她还是努力自学。她没有认识的字就请教别人,逐渐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然后,她开始阅读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成了她的最爱,读得烂熟于心。
16岁时,鲁瑞在父母安排下嫁给了秀才周伯宜。周伯宜的父亲周介孚曾在朝廷中担任内阁中书,一直希望儿子能通过科举仕途得以荣光。然而,周伯宜屡次未能考中,心情沮丧,家庭也因此一度陷入困境。在这时,鲁瑞成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者,给予他鼓励与安慰。
鲁瑞和周伯宜共育有三个孩子。虽然家里因周介孚的帮助而一度富足,但随着周介孚牵涉到科考舞弊事件,家庭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为了保全周介孚的性命,周家不得不卖掉家产,打点关系,最终免除死罪,但家道却从此衰落。周伯宜的仕途也被毁,最终他被取消了秀才的资格。
这一年,鲁迅已经12岁。家道的衰落使得他不再是那个天真无忧的小少爷,而是逐渐意识到家庭的困境。这一年,鲁迅常感叹“祸不单行”。
周伯宜的打击让他一蹶不振,情绪低落,靠吸食鸦片和酗酒来逃避现实。病痛加剧,最终他因长期的酗酒和吸毒患上了肝硬化和肺结核。鲁瑞虽然尝试安慰自己“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是周伯宜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崩溃,让她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
鲁瑞,不仅要担负家庭的重担,还要照料身体日益衰弱的丈夫。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她不得不遣散家中的佣人,亲自做饭、操持家务、照顾丈夫,甚至要照看孩子们。每当周伯宜烟瘾发作,失去理智时,鲁瑞会为他送饭,但饭菜常常被丈夫从窗外丢掉,这时她只得将丈夫捆起来以避免进一步的暴力。
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早早就肩负起了帮助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他每天都会去当铺将家中的物品变卖换钱,再拿到药铺去为父亲买药。鲁迅曾在自己的文中提到:“我有几年,常常是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柜台借了钱,再去给久病的父亲买药。”这些经历,使得鲁迅早早便体验了人情冷暖,也为他日后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鲁瑞的命运起伏也如同她的人生,她从一个优渥的大家闺秀,到官宦家庭的富太太,最终变成了一个靠变卖嫁妆和节衣缩食维持生计的贫穷妇人。人生的变迁仿佛在她身上写下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尽管如此,鲁瑞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不断面对挑战,从不轻易放弃。在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支撑着家庭的重担,甚至将自己的一些首饰卖掉,将鲁迅送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她认为男子要有文化,才能有前途,因此尽全力为鲁迅提供教育机会。
鲁迅最终进入学堂,改名为周树人,并在母亲的支持下,踏上了新的生活征程。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鲁迅非常努力。最终,他东渡日本,开始了医学和文学的学习。而鲁瑞也将她的次子和三子送去读书,希望他们也能有更好的未来。
鲁瑞的一生艰辛坎坷,这些经历塑造了鲁迅笔下那些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她的坚韧、乐观、勇敢影响了周家三兄弟,成就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也成就了周家在文学界的地位。晚年的鲁瑞虽然依旧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但她也愿意接受新事物,尝试学习织毛衣等技能。鲁迅曾说:“如果我母亲再年轻二十岁,她一定是女英雄!”
虽然鲁瑞的一生充满坎坷,但她依旧坚强乐观。她曾在鲁迅生前对他说过:“你母亲要是年轻二十岁,都是女英雄。”这也许就是鲁瑞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瑞也曾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在某些方面显得强硬,她迫使鲁迅与朱安结婚,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朱安的悲剧生活,以及鲁迅的疲惫人生。
1902年,鲁迅从日本写信回家,他在信中劝告母亲:“母亲,现在是新时代了,您可以放脚,可以剪短头发。”而鲁瑞的回信则展现了她的坚韧与独立:“老大,我年纪已大,头发以后再剪,脚已经放了。”当时,她在乡村率先放脚,并曾被他人讥讽:“鲁瑞放了足,是要嫁给洋鬼子去了吗?”鲁瑞并未退缩,巧妙回应道:“我真要想想这件事了。”
鲁瑞的生活并未被岁月轻易击倒,直到她最终步入了晚年。鲁迅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照料她的晚年生活。她终于可以安心看书,尽情享受她一直未能充分享受的阅读乐趣。
1936年,当鲁瑞收到鲁迅去世的电报时,已经79岁的她悲痛欲绝。中年丧夫,晚年丧子,鲁瑞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痛苦。然而,她从儿子的悼念和世人对鲁迅的敬仰中得到了些许安慰,欣慰地说道:“还好,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鲁瑞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不仅影响了鲁迅的成就,也让她的名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