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这一机构,最早是设立于朱元璋时期。当时的锦衣卫,其实更接近于皇家侍从、仪仗队这类的角色,而不是搜集情报。
他们会在皇帝出巡,或者祭祀,以及其他重大典礼上,随同皇帝出行。也会在官员跟皇帝讲课,贡士参加殿试,亲王出行时负责保卫工作。
到了朱元璋担任皇帝的中后期,锦衣卫开始增加缉捕、刑狱的工作。虽然朱元璋后来废除了锦衣卫这一方面的职权,但在朱棣继位后,锦衣卫职权范围开始重新扩大。并且范围更广。
除了官员,锦衣卫还会被皇帝派往民间,侦缉民情。避免有人造反。
锦衣卫机构职权的扩大,对锦衣卫指挥使而言,自然是有好处的。它是锦衣卫的最高长官,皇帝亲军首领。锦衣卫指挥使存在首要目的,就是维护皇族利益。这时它们存在的基础。
除了前面提到的侍卫、仪仗队、缉捕、刑狱的职权外,锦衣卫还需要维护南京、北京两个地区的稳定。亲王前往封地就任时,也是由锦衣卫指挥使调遣兵马护送,保护皇族。并且保证藩王封地的稳定。
必要时,锦衣卫指挥使还会随同皇帝出征。因为他们惯于收集情报,在战场上,还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或者,皇帝也会派遣他们到地方处理一些特殊事务。
锦衣卫跟皇族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特殊的。这也是锦衣卫这个机构,可以熬过西厂、东厂、内厂,一直延续到明朝末期的重要原因。
以锦衣卫指挥使的重要性,官阶自然不会太低。而且,锦衣卫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卫所。所谓卫所,就是明朝军队的一种编制。
这种编制内,从士兵到军官都是世袭的,需要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为国库减轻军费负担。作为卫所的指挥官,都是正三品官阶。
这个官阶,其实不算太低。跟朝廷中的六部侍郎(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大理寺卿位于同一级别。明朝官阶分为九品,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级别。正三品在明朝官制中,属于中等级别的官员。
只不过,明朝是以文官节制武将。锦衣卫指挥使作为武将,本身地位是低于文官的。但是,因为锦衣卫经常是代表皇帝办事。所以,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除了代表皇帝办事,这个职位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是一个官员担任,而是一岗多人担任。前面也说到了,锦衣卫指挥使要处理的事务极多,必要时,还要到前线参战。
一个指挥使,分身乏术,不可能满足那么多的要求。所以,设立多位锦衣卫指挥使是有必要的。但是主持南镇抚司事务的,只有一人。因为南镇抚司是负责锦衣卫自身的法纪和军纪。难以多人担任。
而这些指挥使的提拔,需要要经过兵部武选清吏司。他们的人选,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曾立下军功,在战争时期,随同出征,追随皇帝左右的人。或者在太平时期办事得力,侍奉皇帝身边,被皇帝了解、放心的人。
第二种是世袭的锦衣卫。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侄子继承叔叔的位置。这个自然跟卫所制本身就是世袭的,有很大关系。
第三种是专门用来给大臣后代的“荫封”。这是对大臣的特殊赏赐。不过,这种这种荫封也有要求,必须是大臣过去担任过锦衣卫指挥使,或者担任过相关的职位。这是皇帝的刻意拉拢。
皇帝希望锦衣卫指挥使得到更好待遇后,可以对自己忠心耿耿。如果锦衣卫指挥使心生不满,第一个倒霉的就是皇帝。
不过,无论是哪种途径,这些锦衣卫指挥使,必须是有能力、家世清白,可以被皇帝信任的人。否则,又怎么可以让皇帝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