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当时中共临时中央位于上海,因红军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过于乐观的情绪。他们要求红军“借助当前有利的局势,夺取一两个重要的城市,以标志革命在某些省份的初步胜利”,并下达了“首先攻占赣州”的指令。
然而,毛主席并不赞同这一危险的军事计划,他坚决认为赣州“不可攻”。他分析道,赣州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三面被水环绕,只有一面与陆地相连,且城墙高达两丈多,周围有深沟环绕,这使得赣州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铁赣州”。毛主席认为,如果红军贸然进攻,必然会面临敌人四面夹击,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毛主席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尽管如此,参与决策的多数成员仍然坚持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决定发动攻打赣州的行动。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进攻赣州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带领红三军团等部队出征。
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彭德怀率领红军围攻赣州,经过了长达33天的艰苦战斗,红军将士伤亡惨重,达到3000多人,长时间困于坚城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最后,中革军委不得不请求毛主席出面解决困境。毛主席建议动用仅成立两个月的红五军团,以解红三军团之围。在毛主席的帮助下,红三军团终于安全撤出赣州,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
然而,这场攻占赣州的战斗让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刚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财政几乎耗尽,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经历了赣州战役的惨痛教训后,毛主席决定果断指挥红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进军闽南,选择攻打漳州这一防守相对薄弱的城市。1932年4月20日,红军成功夺取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漳州,缴获了大量敌军装备,俘虏了1674名敌军官兵,并缴获枪支、炮弹、子弹和大量军费,特别是获取了超过100万元的国民党军费。这一战役的成功被誉为“打下漳州,喂饱银行”。
周恩来亲自组织了3000多名军民从漳州将战利品搬运到瑞金,并将十多万元美钞送往上海临时中央,解燃眉之急。随后的日子里,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将这笔财富存入秘密金库,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妥善保管这批“宝藏”,毛主席亲自与弟弟毛泽民商讨如何储存这些财富。毛泽民是毛主席的亲弟弟,擅长理财,曾在1921年受毛主席教导参与革命,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并在中央苏区负责筹备和管理金融事务。他在1932年3月成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行长,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
毛主席表示,由于赣州战役导致国库空虚,而目前这批重要的金银财富存放在叶坪不安全,尤其是面对敌人不断的空袭,必须尽快寻找一个更为隐蔽且安全的地点来保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主席提议选择与长汀、瑞金交界的石城南部横江一带,因为那里既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又便于进退,而且离瑞金只有四十公里,且有一条古驿道,敌人难以侦察到。毛主席曾与朱德一起在此地战斗,深知这里的民众淳朴且勇敢,极适合存放这批资金。
毛泽民同意了这个建议,决定在横江找一个隐蔽的地点建立秘密金库。1932年8月,毛主席和毛泽民一同前往石城南部,经过现场勘察,最终选定了“烂泥坑”这一地势险要且便于防守的位置作为金库的所在地。
这个“烂泥坑”位于武夷山麓,山环水抱,周围的山路陡峭,视野开阔,能够俯瞰周围的县城,且四面被群山环绕,天然的防御优势使得这一地点非常适合存放重要的物资。毛主席与毛泽民迅速组织了施工队伍,并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金库的建设。金库内部存放了大量金条、银元、国民党纸币等财富,并由专业人员负责整理、登记和保管。
为了确保金库的安全,莫均涛等工作人员在深夜秘密运送这些财物,并将其妥善藏匿在金库内,直到金库的最终保管工作完成。当地的村民至今仍然记得毛主席亲自来此视察的情景,许多老一辈的村民回忆起那段历史时依然感慨万千。
1934年,随着中央苏区面临的军事压力增大,毛主席和红军高层决定将这批黄金、白银等资产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经过多次商议和部署,毛主席决定将这些资金分散转移,确保红军在长征中的经济需求得以保障。
这笔宝贵的财富最终成为红军在艰难岁月中克服困境、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持,随着长征的推进,这批资金为红军提供了关键的经济支柱,帮助红军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