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深知历代王朝的灭亡往往与内乱有关,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亲戚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掌控地方兵权,并且允许这些藩王的权力世袭,目的是为了确保朱家子孙“永享禄位,以藩屏帝室”,也就是通过这些藩王来保护帝位,防止朝廷的动荡。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朱元璋所预期。朱元璋去世后,第四子朱棣以“皇帝身边有奸臣”的名义发动政变,成功将侄子朱允炆赶下了皇位。这一事件让朱棣深刻意识到,藩王手中的军队不仅未能起到保护皇帝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争夺帝位的巨大威胁。
朱棣继位后,由于自己登基的过程不光彩,再加上对后代可能效仿“靖难之役”心存忌惮,他决定改变朱元璋的做法。虽然他保留了“永绥禄位”这一制度,藩王的封地依然存在,但他却将所有的兵权收回,明确规定“二王不得相见”。这意味着,从永乐年间起,明朝的藩王们只能享受一些无关紧要的待遇,他们不再拥有任何实际的权力,成了无法干预朝政的“空壳王子”。这些藩王们的任务变成了待在王府里安稳地过日子,要么生儿育女,要么疯狂积累财富。
结果,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当初设想用来“藩屏帝室”的藩王们不仅没有为朝廷出力,反而成了朝廷的沉重负担。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宗室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5万,而整个万历朝的30%税收都用来支付宗室的开支。这一庞大的财政开销,已经让明朝的民众和官员心生不满。
然而,财政负担只是一方面,更令人寒心的是,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藩王们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迅速席卷了明朝的大部分领土,结果除了周王朱恭散尽家财募兵抗敌外,其他的藩王们不是选择逃跑,就是毫无抵抗地投降。例如,长沙的吉王、襄阳的襄王、太原的晋王等,几乎都在敌军到来时迅速溃败。
《明史》对秦王朱存枢的记载更是令人愤怒。秦王朱存枢是朱元璋第二子朱樉的后代,是九大塞王之一,位高权重,财力雄厚,一直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藩封”。然而,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明朝督师孙传庭带领明军主力在郏县被李自成击败,西安被大顺军围困。为了增强西安防守,崇祯皇帝从四川调集了5000名川兵。川兵刚到时,正逢陕西寒冬,缺乏御寒衣物,川兵冻得瑟瑟发抖。西安的守将劝说秦王朱存枢拿出资金为川兵提供棉衣,以鼓舞士气,但朱存枢却严词拒绝,导致川军愤怒之下投降,最终李自成顺利占领西安。
《明史》在此称秦王朱存枢为“伪授权将军”,并称他在敌军攻占西安后竟然投降,成为李自成的部将。秦王朱存枢的行为,甚至不如那些选择逃跑的藩王。而《南明史》则进一步记载,秦王朱存枢在投降李自成后,又转而归降清朝,成为了朱家藩王中最具摇摆不定、首鼠两端的一位。
然而,随着秦王墓志的发现,所有这些历史记载都被彻底推翻了。在陕西西安南郊的一个施工地,考古学家意外发掘出了明朝的古墓,而墓主正是《明史》中所提到的秦王朱存枢。然而,墓志的内容却让人大吃一惊。
墓志上写着:“世子讳存枢,万历二十年正月初十日,母李氏庶生。世子崇祯二年三月初五日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妃张氏,于万历四十七年去世。”从墓志上看,朱存枢根本没有做过秦王,他在崇祯二年(1629年)就已经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岁。那么,按照《明史》所说的他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投降李自成,并成为“大顺军”的一员,显然是无法成立的。
朱存枢墓志的发现,完全推翻了《明史》中的相关记载。陕师大明清史专家梁志胜直言不讳地指出,《明史》确实存在严重的历史错误,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了很大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