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相继对中国展开了侵略,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甚至崛起不久的日本也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大片领土。然而,有一个欧洲大国与清朝的关系却比较疏远,除了拥有一小块租界外,几乎没有进行其他侵略活动。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领土面积位居欧洲第二,仅次于沙皇俄国,因此被称为欧洲的第二大帝国。然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奥匈帝国与清朝的交集却并不多。奥匈帝国对清朝的侵略活动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参加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在1901年签署了《辛丑条约》。然而,奥匈帝国并不是这场侵略战争的主力,仅派遣了4艘军舰和不到四百人的兵力。而且,奥匈帝国在《辛丑条约》中所获得的赔款也很少,仅为四百万两白银,远不及其他七国的份额。第二次是在1902年,奥匈帝国在天津建立了租界,面积只有1030亩,而且位置偏北,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考虑到清朝晚期国力已经衰弱,那么奥匈帝国为什么不像英、法、俄等国那样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侵略呢?
奥匈帝国没有像英、法、俄那样大规模侵略清朝,并不是因为它热衷和平,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的实力问题。尽管奥匈帝国在欧洲曾是列强之一,并且还领导着“德意志邦联”,但它经历了两场重大的战争后实力大幅下降。1859年,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发动了对奥地利(当时还不是奥匈帝国)的战争,结果奥地利惨败,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还丢掉了大片领土。1866年,普鲁士为了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发动了普奥战争,结果奥军迅速溃败,不得不与普鲁士议和。与此同时,新成立的意大利也趁机夺取了威尼斯地区。奥地利帝国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仅丧失了大片领土,还引发了国内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根本无力顾及远方的清朝。
尽管奥地利帝国的领土非常广阔,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民族问题。奥地利帝国的五千两百万人口中,德意志人仅有1200万,匈牙利人有1000万,此外,还有850万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550万的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500万波兰人,400万乌克兰人和130万斯洛文尼亚人。这些民族普遍有脱离奥地利统治、实现自治或独立的愿望。为了维持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奥地利帝国不得不拉拢匈牙利人,最终改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奥匈帝国将其对外政策的重心放在了巴尔干半岛,力图在该地区建立霸权,并对远东事务不感兴趣,实力也不允许其大规模介入。之后,奥匈帝国不断干预巴尔干半岛的事务,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塞尔维亚的关系也逐渐紧张,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