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初,第四军进行扩编,叶挺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副军长,同时兼任第二十四师的师长。独立团也进行了改编,变成了第二十五师的第七十三团(虽然名义上已经改编,但大家还是习惯称其为“叶挺独立团”)。周士第担任了新成立团的团长。
在这一过程中,中共还得到三个新建部队的番号,分别是第二十四师(下辖三个团)、第二十五师的七十五团和第二方面军警卫团。这些部队在初期成立时,主要依靠从独立团抽调的人员作为骨干,其他的干部则由党组织从其他地方调配而来,都是党团员。
这四支新成立的部队,实际上都由中共直接领导,尤其是独立团,其排以上的干部调整完全由党组织掌控。党组织经常会从其中调动干部,或者派遣干部加入,进行调整和补充。
有一次,张发奎对周士第说:“你们已经不再是独立团了,为什么还总是‘先斩后奏’?” 周士第答道:“保持老传统!” 张发奎接着问:“为什么要保持这个传统?” 周士第平静地回答:“为了革命,为了多打胜仗,消灭敌人!”
张发奎当时依赖独立团等部队进行攻城拔寨,且思想偏左,因此对于这些部队的“独立”性格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基本上不干预。
第四军军部曾派了两个人到独立团做参谋和副官。刚开始,大家都怀疑这两个人是张发奎派来做内线的,但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原来,在那段时间,第四军俘虏了不少北洋军官,政治部根据中共的指示,从俘虏中挑选了一些愿意参加国民革命军的下级军官进行训练,之后再选出表现优异的,分配到各部队工作。这两位干部,就是通过这个渠道派来的。可以说,这是独立团成立以来,军部首次“空降”干部,也是唯一的一次。
在夏斗寅叛变并偷袭武昌时,中共掌握的几支武装大部分已经随张发奎主力北伐,留下的只有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和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相比独立团,这两个团成立的时间较短,其中四分之三的士兵都是新兵。因此,它们的战斗力还不够强,所以被安排留驻武昌。
此时,武昌周围虽然还有其他一些依附武汉政府的部队,但他们的忠诚度并不能完全保证。例如,驻扎在汉口的李品仙部,原属于唐生智的指挥下,和夏斗寅的部队有某些渊源。虽然不能肯定他们与夏斗寅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但如果指望这些部队来抵抗夏斗寅的进攻,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背叛,转而倒向敌人?
另外,远在九江和安庆一带的第二军和第六军,也无法及时支援武昌。若单纯依靠这些部队赶来援助,武昌早可能已经被夏斗寅占领了。
叶挺独立团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