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时期,皇帝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选择继承人。以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为例,康熙皇帝在选择皇太子时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每个皇子都认为自己有机会继承帝位,最终的结果是许多人死伤、被囚禁。对于皇帝来说,拥有一个优秀的皇子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有太多优秀的儿子,这也是一大麻烦。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争斗、互相残杀,简直是给自己添麻烦。
唐朝初年,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争斗也让李渊为难。许多人知道玄武门的兵变,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如果再晚一天发生,李渊和李世民可能都会丧命。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他也是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之一。并不是后人故意忽略他的功绩,而是因为唐朝建立后,李渊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帝王平衡术”上。当时,李世民过于出众,导致后人提到唐朝时,更多的人会想到李世民,而不是李渊。这也算是李渊的悲哀。
那么,李渊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平衡术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调和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势力,谁强就打压,谁弱就扶持。在唐朝建立之前,这样的做法完全没有问题,毕竟两个儿子最终都能帮助自己打下天下。可问题是,唐朝已经建立,李渊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反而让两个儿子产生了不满。真正的平衡术,不仅要让李世民和李建成相互制衡,更要让他们对自己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李世民通过玄武门的兵变,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并迅速保护了自己的父亲李渊,避免他继续操心国家大事。
如果当时李渊能够更加果断,支持一方并压制另一方,那么作为一位帝王,谁也不敢公开反对他。历史上有一句话叫“舆论”,它不仅在现代重要,在古代同样关键。比如明成祖朱棣在反抗朱允炆、削弱权力时,也费尽心思想出“清君侧,正视听”这样的借口,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
再谈玄武门的事变,为什么说如果再晚一天,李渊和李世民都会丧命呢?原因在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情况非常险峻。若不是李世民选择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唐朝的历史可能会因此改写。李建成的护卫力量远超李世民,如果正面交战,李世民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但玄武门是皇宫的大门,李建成却带着大量护卫进入,显示他对李渊的平衡方式已经不满,并且势力不断壮大,已经买通了皇宫的守卫,可以自由进出皇宫。
李渊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李建成胡作非为。而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带领众多护卫进入皇宫,实际上是在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李建成认为,父亲李渊不愿传位给自己,而李世民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建成决定先下手为强,确保父亲“主动”将皇位让给自己,那样李世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然而,李建成并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护卫最终被李世民偷袭致死。这些护卫并非忠心耿耿,毕竟李家天下争来争去,最后不过是在谁手中执政的问题罢了。当李世民通过尉迟敬德的手,成功地将李建成的头颅挑下时,震慑了李建成的旧部。这些护卫没有表现出太激烈的反抗,若是他们集体反抗,李世民也未必能够轻松应对。
最后,李世民解决了李渊,迅速赶到皇宫,与父亲李渊上演了一场父子相见的感人戏码,两人泪流满面。仅仅两个月后,李渊年富力强,却主动退位,李世民成功继位,史称唐太宗。从此,唐朝初年的皇位争斗终于结束,李世民的最终成就逐渐让人们忘记了他与兄弟之间的冷酷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