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百年前西方断言中国必亡,唯独此人,却说中国将取代美国,他是谁
创始人
2025-11-08 02:01:16
0

“中国靠什么超过美国?可能很多朋友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可在一百年前,一个英国老头撂下一句话:不是靠枪炮,而是靠三件“土得掉渣”的事儿,那么此人又是谁,他又说了什么话?当时没人当真,只当是洋人客套话;如今回看,却让人脊背发凉,他说的,全中了。

你敢相信吗?在1920年之时,中国是什么样光景?说起来真的不敢想象。军阀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租界里洋人横着走,老百姓饿得前胸贴后背,当时不少人已经失去信心。就在这种时候,一个西装笔挺、说话带伦敦腔的老外,居然在北大讲台上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将来会超越美国。”这话要是搁现在发个微博,评论区怕不是要炸:“又一个精中?”“梦还没醒?”可这位老兄,可不是什么流量博主,而是实打实的哲学界“天花板” 伯特兰·罗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数学原理》的作者,逻辑学界的“扫地僧”。

更绝的是,他在华半年,没去打卡长城故宫,也没夸“五千年文明”,反而一头扎进最苦最脏的地方:在上海的纺织厂,他看见女工们手指磨出血泡,一天干14小时,挣的钱连一碗阳春面都吃不起;在杭州乡下,他蹲在田埂上,看老农用祖传了几百年的木犁翻地,慢得像在演默片;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他听一群二十出头的学生吵得面红耳赤:“救中国,到底靠枪?靠厂?还是靠书?”

这些画面,像针一样扎进他心里。回国后,他没写什么玄之又玄的哲学论文,而是出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名字叫《中国问题》。书里没一句虚的,只有三条朴素到近乎“老土”的判断:

第一,中国这么大,资源这么丰富,只要别自己人打自己人,把国家真正拧成一股绳,日子迟早能好起来,拥有这么多资源,想不好起来,就非常困难。第二,人多不是负担,但前提是得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技术,不能永远替别人拧螺丝、贴标签。第三,农村的孩子必须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有更好的机会。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再大的体量也撑不起未来。

这要在当年,这话听着简直像天方夜谭,根本不现实。军阀忙着占地盘,洋人攥着铁路矿权不撒手,农村里十个大人九个写不出自己名字。罗素这番话,就像对一个快淹死的人说“你以后能当游泳冠军” 听着暖心,但谁信?

然而一百年过去,中国走的每一步,几乎都踩在他画的那张“路线图”上。

先是结束了内战,然后把四分五裂的国土重新缝合;接着勒紧裤腰带,从苏联引进156个项目,硬是在荒地上建起钢厂、机床厂、发电站;再后来,全民扫盲、恢复高考,让无数山沟里的孩子靠一支笔改变命运;进入21世纪之后,高铁穿过雪域高原,5G信号覆盖戈壁荒漠,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为一颗芯片熬红了眼…,每一步,似乎都和他说得非常靠边。

到了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占全球七成以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超九成人口,研发投入稳居世界第二,芯片专利数量甚至超过了日本,敢想象这是什么样的速度?最关键的是,我们出口的东西,95%以上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没有抢过一块殖民地,没有掠夺过一滴石油,全靠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看看,这就是实力。

这不就是罗素说的“非掠夺式崛起”吗?他早就看透:英美靠炮舰和殖民积累财富,那条路血腥又不可持续。而中国若能以理性为舵、以教育为帆、以工业为桨,走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或许真能开创一种全新的文明范式。

有意思的是,罗素晚年在剑桥被记者追问:“你后悔当年看好中国吗?”他笑了笑,眼神里透着温和的坚定:“我不是押注某个政权,而是相信一种可能,当一个文明愿意用逻辑治国,用教育点燃普通人,它就有希望。”

这话现在听来,像极了预言。但其实,他根本没在“算命”,而是在做一道最朴素的算术题:

每天多造一台机床,十年就是百万台;

每个村多一个识字的孩子,百年就是亿万人才;

再加上中国人骨子里那股“天塌下来也要扛”的韧劲,时间一到,量变自然引爆质变。

反观当下,有些人一遇到技术封锁就哀嚎“完了完了”,一看到外部打压就唱衰“中国不行了”。可他们忘了,我们是从怎样的泥潭里爬出来的?是从连火柴都叫“洋火”的年代,一步步走到能造空间站、能设计光刻机的今天。

罗素之所以“神准”,不是因为他有水晶球,而是因为他看懂了中国人最深的底色:不靠嘴皮子,靠实打实的干;不靠运气,靠一代代人的接力。

当时的他,作为一个西方精英,罗素没有居高临下地俯视中国,反而在我们最狼狈的时候,递来一份信任。这份信任,不是施舍,而是基于对人性、对文明的深刻洞察,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拳头硬,而是脑子清、心气正、脚步稳。

所以啊,别再说“中国崛起是撞大运”。从国家统一到工业自主,从全民教育到科技突围,哪一步不是咬着牙、流着汗蹚出来的?如果自己不给力,不努力,怎么可能好得起来?罗素看到的,不是奇迹,而是规律:方向对了,慢一点,也终将抵达。

我常想,如果罗素活到今天,站在杭州那片他曾蹲过的田野上,看着复兴号高铁呼啸而过;走进贵州山区小学,看见孩子们通过网课学编程;深夜路过芯片实验室,听见键盘敲击声如雨点般密集……他会说什么?

也许,他只会轻轻一笑,像当年在北大讲台上那样,平静地说一句:

“看,我说过,你们行。”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把这三件事干下去!

统一,不是口号,是底线;

自主,不是选择,是必须;

教育,不是成本,是希望。

对于此,您怎么看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在历史上,有一位少年将领,年仅十八岁便因一场战役声名鹊起。他带着八百骑兵,纵横千里,屡次击败匈奴,将...
原创 西... 项羽原本姓姬,并不姓项,名叫籍,字羽。 当他在乌江兵败之时,其实并非完全没有其他出路,但他最终还是选...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历史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各种传奇故事至今还在流传。然而,若仔细观察,就会发...
原创 韩... 题记 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为何叫做郑国渠?背后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主持这项工程的郑国本是韩国的水...
原创 商... 公元前413年至408年,魏国将吴起等大将派出,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成功占领了河西一带。与此同时,秦国...
原创 秦... 秦朝的灭亡原因之一,便是推行了愚民政策。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提出了民弱国强的思想,这一观念在后来的秦...
原创 秦... 在秦朝时期,思想领域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春秋战国时期,多个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
原创 战... 在西汉初年,为了探讨秦朝政治的得失,一位著名的士人贾谊写下了《过秦论》,其中提到了吴起、孙膑、带佗、...
原创 战... 宋康王子偃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由于他性格残忍,治理国家不善,导致宋国百姓痛苦,怨声四起,各...
原创 胡...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之一,被认为是赵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在他执政期间,赵国的国力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