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时期,思想领域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春秋战国时期,多个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学派,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丰富了思想内容。各家学说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影响了社会政治,还为不同的政治集团和主体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一个宽松、开放的思想环境,这一切都得到了政权的支持与推动。
法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尤其突出。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提出了许多务实的改革措施,有效推动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法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重要的思想工具,逐渐超越了其他学派,成为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尽管它与儒家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儒家思想虽然也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士人阶层和社会各界具有深远影响,但它与法家在许多领域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两者的矛盾逐渐加剧,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 在秦国,商鞅和李斯早已提出过针对儒家思想和儒生的反制措施,这一矛盾最终在秦始皇时期爆发,导致了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这场历史事件,是法家与儒家思想斗争的结果,也给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焚书,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巨大破坏。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籍多用竹简和木简制作,数量稀少且珍贵,许多书籍甚至仅存一部。特别是六经之书被焚毁之后,导致了后世经书传承上的巨大问题,甚至引发了今古文之争。而坑儒,更是对儒生士人的极大伤害。这不仅仅是生死的杀戮,更多的是对文化、对士人尊严的摧残,造成了广泛的仇恨和绝望。只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废除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的政策才得以实行。儒家思想由此得到了统治地位,并且这一政策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盛世能够持续数百年。 在隋朝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较为显著。隋朝在继承了两汉时期的基础上,已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并且这一地位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未有动摇,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社会和人民的心中。尽管如此,隋朝的统治者思想回归的过程却充满曲折。隋文帝篡位登基,违背了儒家伦理,因此他并未充分重视儒家思想和文化,且未能选用士族的优秀人才。由于不重视教育与诗书,隋文帝未能将儒家思想推向应有的高度。 隋朝在沿袭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法家思想的影响下,其朝廷官员多为非儒学出身,因此没有履行儒家理想中的治理责任和使命,最终导致隋炀帝即位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未能得到确立。直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代,儒家思想才最终确立了统治地位。唐太宗尊孔崇儒,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任用了一批有学问的儒士进入朝廷,带动了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复兴。 唐代吸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成果,改革了科举制度,将儒家经典纳入考试内容,这样一来,天下的读书人都成为了儒生,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