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末天下大乱,大顺军一路打进了北京城。李自成当了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刘宗敏作为核心将领,那权势大得不得了。眼看历史就要朝着大顺的方向发展,谁能想到,刘宗敏一系列让人看不懂的举动,让这个刚建立没多久的政权,一下子就垮了架。
他从社会最底层的铁匠,一路逆袭成了起义军的大功臣,最后咋就成王朝的掘墓人了呢?
刘宗敏出生在陕西蓝田的一个穷苦农家,明万历末年那几年,陕西的灾荒就没断过,赋税还重得要命,老百姓活得那叫一个艰难,感觉都没啥活路了。他父亲因为交不起田租,没办法,上吊自杀了。
母亲带着年幼的刘宗敏,只能出去讨饭。在一个特别冷的冬天,母亲又冻又饿,没了。从那以后,刘宗敏就成了个没人管的流浪孤儿,只能靠讨饭和打点零工勉强活着。他在苦难里一天天长大,对明朝的恨,早就深深地刻在骨头里了。
十几岁时,刘宗敏拜当地铁匠为师,学打铁手艺。这活又苦又累,却让他练出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性子。他每天挥舞铁锤,在炉火旁熬到深夜,几年下来,双臂力大无穷,成了当地有名的铁匠。如果不是明末战乱,他或许会一辈子靠打铁谋生,可命运却让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路过蓝田,28岁的刘宗敏看着起义军杀贪官、济贫民的口号,想起自己的悲惨身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他没读过书,不懂谋略,却有着天生的勇猛——每次作战都冲在最前面,砍杀敌人毫不畏惧,很快就从普通士兵升为小头目。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在商洛山被困时,刘宗敏始终不离不弃,还带头杀了自己的战马充作军粮,稳定了军心。李自成对他愈发信任,提拔他为权将军,让他统领精锐部队。
真正让刘宗敏成为大顺军核心的,是潼关兵败后的坚守。崇祯十一年(1638年),洪承畴、孙传庭率军围剿大顺军,潼关一战,大顺军主力溃败,李自成仅率十八骑突围,逃到商洛山。
当时很多将领或降或逃,只有刘宗敏等少数人跟随。后来刘宗敏主动收拢散兵,还说服当地百姓支持起义军,为李自成重整旗鼓奠定了基础。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进入河南,当时河南灾荒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刘宗敏按照李自成均田免赋的政策,带兵打击地主豪强,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他还亲自到乡村宣传,让百姓知道闯王来了不纳粮,大量饥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大顺军很快从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刘宗敏率军攻打洛阳,攻破城池后,处死了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还把福王府的粮食和财物分给百姓。刘宗敏通过此举赢得了百姓支持,也让大顺军声威大震。
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刘宗敏被封为汝侯,负责追赃助饷——当时大顺军军费紧张,李自成决定向明朝旧臣征收饷银,这个任务交给了刘宗敏。
刘宗敏采取了强硬手段,他在京城设立比饷镇抚司,还打造了夹棍等刑具,对拒不交饷的官员进行拷打。他最后虽然共追回饷银七千万两,但过程中也出现了滥刑现象,不少官员被折磨致死,甚至波及普通百姓,这让大顺军逐渐失去了民心。
更致命的是,刘宗敏处理吴三桂的问题时犯了大错。当时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手握重兵,是大顺和清朝都想争取的力量。吴三桂原本已有归顺大顺的意向,可就在这时,刘宗敏却逮捕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还抢走了吴三桂的妾室陈圆圆。
这一消息传到山海关,吴三桂大怒,转而决定投靠清朝,还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由来,虽有文学渲染,但刘宗敏的行为确实直接导致了大顺军失去吴三桂的支持。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之战爆发。李自成亲自率军出征,刘宗敏担任先锋。战斗中,刘宗敏被清军箭矢射中,身负重伤,大顺军军心大乱,最终惨败。李自成被迫撤回北京,随后又放弃北京,向陕西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大顺军内部矛盾加剧,兵力不断损耗。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刘宗敏跟随李自成撤退到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附近。当时清军阿济格部紧追不舍,大顺军在富池口与清军激战。刘宗敏率军断后,因寡不敌众被俘。清军将领阿济格劝他投降,刘宗敏宁死不屈,最终被处死,时年38岁。
刘宗敏的一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缩影。他早年因明朝暴政家破人亡,加入起义军后,凭借勇猛和忠诚成为李自成的得力助手,为推翻明朝立下汗马功劳。
可进入北京后,他却被权力和利益蒙蔽,用暴力手段追赃,还因私怨得罪吴三桂,直接加速了大顺政权的覆灭。